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动态 内容

蜀绣让聋哑孩子对生活重获自信和爱

作者: 时间:2011.04.15

为更好的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传承工作,近期,按照文化部和重庆市文化广电局、渝中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有关文件精神,我区“蜀绣(重庆)”、“刘氏刺熨疗法”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1-2012年保护传承工作正在深入开展,并按照项目保护近期计划分步实施。

2011年4月14日下午,蜀绣(重庆)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胡惠琴携弟子们又一次来到沙坪坝区向家湾小(聋哑)学校教授蜀绣技艺。重庆市沙坪坝区向家湾小(聋哑)学校位于歌乐山半山腰,是一所由国家出资办学的学校,学校分普教和特教两个部分,普教和特教的学生同在一幢教学楼的A、B区。课后休息间隙,处处可见聋哑或智障孩子和正常的孩子在一起嬉戏、玩耍,学校没有将A、B区的孩子隔离开,目的就是培养正常孩子更多一些包容和爱心,而为聋哑智障孩子营造更多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氛围和环境。

当蜀绣大师胡惠琴跨进熟悉的聋哑学生刺绣教室,看着孩子们安静地俯着头在绣架上穿针引线,偶尔有临桌的孩子抬起头快速地用手势互相交流,年近7旬的老人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2005年,学校为了让聋哑学生将来能够自食其力,针对听障孩子的特点创造性地开设了“聋哑学生刺绣”的课程。胡大师和她的爱徒吴小欢就是从这个时候受聘向孩子教授蜀绣技艺的,10个年头中为学校培养了3茬聋哑学生。聋哑学生们也对刺绣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通过努力学习,很快掌握了基本技能,有些学生的技艺已十分熟练,成绩也很显著,多次在全国、省市工艺美术展览中获奖。通过蜀绣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不仅培养了聋哑学生用灵巧的双手向人们展示对生活的自信和热爱,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也让聋哑儿童今后的生活更有保障。

渝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参加了此次蜀绣进校园的普及和宣传展示活动,对学校近年来对蜀绣(重庆)项目所作的抢救、保护与传承工作给予肯定和表示感谢;对学校现有的蜀绣小型手工作坊因受到条件的限制,在师资力量、技术水平、资金、销售渠道等方面

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新的探索。 (廖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