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联络处旧址
中英联络处旧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解放碑五四路与临江路交汇处,是一幢二楼一底的西式砖木结构建筑,坐北朝南偏西45度,面阔24.45米,进深16米,建筑面积1173.54平方米,占地面积391.18平方米。平面建筑布局呈“L”形,具有欧式宗教类卷廊建筑风格,是重庆地区近现代建筑发展变革的一个典型例证。此楼原是天主教堂真元堂的组成部分,1844年由法国传教士修建。1910年复建,作为传教士居住用房。20世纪30年代,被日本人购买后使用。全面抗战开始后,中国政府从日本人手里将其没收。抗战时期,从1939年到1946年,对外为英国怡和公司使用,实际是是中英军事联络处。中英双方在此交换情报,此楼为抗战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过贡献。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由罗马教廷委派的味增爵会士穆天池、毕天祥来到重庆,在华光楼(现五四路与大阳沟交汇处)设立第一所教堂,开始在重庆传教。此后,陆续在蹇家桥、小什字、石板街、九块桥、亮风垭、丛树碑、戴家巷、鹅项颈、深坑子、白果树等地建立了真元堂、天主堂、随雅堂、福音堂、培德堂、体心堂、存心堂等教堂。在城内教堂中,以真原堂气势最为雄伟。真原堂由法国天主教会在道光廿四年(1844)修建,曾是川东南代牧区(重庆教区)主教府,是专供中外神职人员(主教、神父)集中居住并开展宗教活动的重点教堂。到解放时,真原堂尚有房屋88间,建筑总面积达9850平方米。
1939年日本飞机对重庆进行“五三”“五四”大轰炸,中英联络处所在的蹇家桥被炸毁,重修后和鸡街合并,命名为五四路。1941年6月1日,日本飞机轰炸重庆,真原堂中弹数枚,部分房屋被炸毁或震坏,后来再次修复。抗战期间,重庆教区的许多重要活动都在真原堂主教府举行。1945年8月19日,尚惟善主教在此举行抗战胜利感恩大弥撒,罗马教廷驻华公使蔡宁总主教、南京教区于斌主教参与典礼,民国政府要员宋子文、孙科等出席,各国驻华使节前往观礼。1951年,真原堂的全部房产被重庆市公安局占用,中英联络处旧址这幢楼也成为重庆市公安局的档案室。2004年,重庆市公安局搬迁后,该楼得以保留,经过修缮,面貌焕然一新。
中英联络处旧址反映了抗战时期中英双方开展了丰富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的交流和合作,见证了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那段历史,是重庆抗战历史的文物载体,是显示战时陪都重庆国际政治、外交地位强力提升的重要物证,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研究价值。2009年由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作为同盟国驻渝外交机构旧址群的组成部分,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