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文化旧址资源库详情

苏联大使馆旧址

内容简介

苏联大使馆旧址

苏联大使馆旧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枇把山正街104号,重庆人民医院(原第三人民医院)大院内,是一幢四楼一底典型的仿巴洛克式砖石木结构建筑。该楼于1936年由原川军师长曾子唯斥资修建,人称曾公馆。坐北朝南,带有浓浓的教堂风情,具有典型的中西合璧的折衷主义风格和浓郁的山地特色。楼面阔27.5米,进深21.7米,通高25.9米,有房屋56间,总建筑面积2438平方米,占地488.8平方米。其门楣和窗楣上的圆弧上装饰着玫瑰浮雕,衬上门窗的精细铁艺,置身其间,宛若身在欧洲中世纪的教堂内。这栋建筑充分贴合地形,背靠坡顶。左侧因为有小路上山,还设计了穿廊,可直通山路,设计非常巧妙。该楼依山而建,背靠枇杷山,遥对南山,又与佛图关相连。楼前可以俯瞰长江,楼后为枇杷山,较为隐蔽。旧时此处有一座道观,其地名以道观飞来寺命名。当年,《新民报》曾撰文称此地为重庆之仙境

早在国民政府19371120日正式发布迁都重庆办公宣言之前,一些国家的驻华大使馆相继派出人员来到重庆,寻觅馆址。1938119日,苏联新任驻华大使奥莱斯基等由汉口乘机抵渝,并于123日向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呈递国书。这是抗战时期第一个抵达重庆并呈递国书的外国驻华大使。作为第一个将大使馆迁驻重庆的国家,国民政府对苏联大使馆极为重视,斥巨资收购曾公馆,辟为苏联大使馆。苏联大使馆是抗战期间各国驻渝使馆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甚至比南京原来的苏联大使馆的还大。这在一切从简的战时重庆,极为罕见。

苏联一直同情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正义斗争。全面抗战爆发后,苏联立即与中国签订了《中苏友好互助条约》。根据条约,19387月,苏联向中国拨付了5000万美元的贷款。中国利用这些贷款,向苏联以低于市价20%的价格购入大批武器装备,所购武器足以装备20个师,缩小了中国军队与日军在装备上的差距。1939613日,中苏再次签订1.5亿美元的贷款条约。一年后,苏联又另外向中国提供5000万美元。截止1941年,苏联提供给中国的援助与贷款总计达3亿美元,是同期英美两国之和的4.5倍。

苏联大使在重庆期间进行了广泛的外交活动,在维护世界和平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完成了几个条约的谈判,为促进苏联对华贷款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还在推动苏联空军来华参加对日作战,推动开辟欧亚交通线,推动苏联开辟东方第二战场,促使日本投降等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皖南事变发生后,苏联大使潘友新直接晋见蒋介石,提出苏方意见。潘友新大使等苏方官员还在这里与周恩来、叶剑英等中共领导人会晤。

抗战期间,苏联大使馆曾遭到日机4次轰炸,几经修复。为避日机轰炸,苏联大使馆曾迁往南山。抗战胜利后,苏联大使馆于19465月重返南京。1947年该楼改作市立医院使用。20世纪80年代,由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用作集体宿舍和储藏室,现为重庆市人民医院院长办公场所,保存较好。

作为同盟国驻渝外交机构旧址群的构成之一,苏联大使馆旧址从一个重要方面显示了战时首都重庆的国际政治和外交地位,作为苏联支持中国抗战的重要物证,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研究价值。2000年由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作为同盟国驻渝外交机构旧址群的组成部分,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展示
×

联系方式
99999999
9999@qq.com
成都市高新区天府软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