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文化旧址资源库详情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暨文化工作委员会旧址

内容简介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暨文化工作委员会旧址

1936年西安事变后,开始了第二次国共合作。1938年初,在武汉成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其组成人员除国民党各派系人物外,还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人士参加,周恩来任副主任,呈现出团结合作抗战的生气勃勃景象。政治部第三厅由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人士组成,厅长为郭沫若。1940年,国民政府下令改组第三厅,并筹建文化工作委员会,将第三厅工作人员转入文化工作委员会。文化工作委员会于194011月正式成立,郭沫若任主任委员。武汉失守后,第三厅移驻重庆,先驻渝中区七星岗天官府8后因日本飞机轰炸,又移驻沙坪坝区西永镇香蕉园村(又称全家院子)。作为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的郭沫若,也随同住在天官府和全家院子。因此,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暨文化工作委员会旧址也被称为郭沫若旧居。

明朝江北人蹇义考中进士后,步步高升,最后官至吏部尚书,俗称天官。蹇义历经六朝,其中五朝均为重臣。明宣德七年(1433),明宣宗朱瞻基赐他免死牌,赐府第给他,蹇义在重庆城修府第,取名为天官府。天官府按王府的规格建造,楼屋相连,三进院落。后来,天官府成为重庆城一条很有名气的街巷。天官府8号原是重庆市第一任市长潘文华的内弟张营长建造的私宅,坐北朝南,为二楼一底中西结合砖木结构建筑,后让给国民政府作为政治部第三厅办公地。此楼面阔14.2米,进深11.3米,通高约16米,占地面积约220平方米,建筑面积595.23平方米。现为居民住宅,因年久失修,已日渐破陋。

郭沫若生于1892年,四川乐山人,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1914年留学日本,1917年后积极投入新文化运动,以新诗《女神》奠定文坛地位,成为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主将。大革命时期,郭沫若担任过北伐军政治部副主任,参加南昌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开始后,他从日本回国,参加抗战,出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193812月来到重庆后,在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中,郭沫若领导文化界人士坚持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住在天官府期间,郭沫若创作了《屈原》《虎符》《常棣之花》《南冠草》《孔雀胆》《高浙离》等历史剧,其中《屈原》最为有名,轰动陪都。他的史学研究成果《甲申三百年祭》被中共中央选作党员学习教材。194512月,在内战阴云密布的形势下,由郭沫若起草、重庆文化界三百多人签名的《对时局进言》,对国统区民主运动的兴起发挥了极大作用,郭沫若成为群众运动著名领袖之一。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暨文化工作委员会旧址反映了抗战时期陪都文化界争取民主、坚持抗战的斗争历史,也反映了郭沫若在重庆的办公、生活情况以及抗战期间宣传文化阵地的情况,有着深厚的社会、政治背景及人文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2000年由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与沙坪坝区西永镇的香蕉园村旧址一起,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展示
×

联系方式
99999999
9999@qq.com
成都市高新区天府软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