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银行旧址
交通银行旧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打铜街14号,是一幢仿巴洛克式风格的银行大楼。该大楼坐北朝南,为钢筋砼与砖石木混合结构,地面5层,局部6层,面阔22.1米,进深24.5米,有房屋57间,建筑面积2925平方米,占地面积625平方米。该建筑前面有两层四廊柱直贯6楼,两侧楼房无柱廊对称。廊柱柱式为圆锥形,柱础与顶端皆有考究的装饰纹样,柱面为一凹面与一圆面组合,是典型的仿古希腊爱奥尼式柱。其内外装饰都比较繁琐和华丽。
此处原是川康平民商业银行行址,由加拿大建筑师倍克于1934年至1935年间设计,由汉口迁渝的洪发利营造厂建造,于1935年底建成。1937年12月7日,交通银行以45万元的价格,从川康平民商业银行购得此楼。1938年1月10日,交通银行重庆分行在新址开业。1938年6月,交通银行总管理处内迁重庆,也在此处办公。
清朝末年,西方的银行制度传到中国。光绪卅四年(1908),交通银行始建于北京。中华民国成立后,交通银行受中央银行委托,与中国银行共同承担国库收支与发行兑换国币业务。1928年,国民政府立法院通过《交通银行条例》,交通银行成为扶助农矿工商的专责银行。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交通银行上海分行接管了位于上海公共租界外滩14号的德华银行大楼。1928年,交通银行总行迁到上海外滩。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交通银行将总行迁到重庆。
抗战期间,交通银行的主要业务为:办理工矿交通及生产事业之贷款与投资,国内外工商业汇款,公司债券及公司股票业务,提供仓库及运输业务,办理储蓄信托等业务。抗战胜利后,交通银行迁回上海,此大楼由交通银行重庆分行使用。20世纪50年代中期,交通银行停业,该大楼曾经作为重庆市冶金工业局办公用地。后来交给建设银行使用,一直是建设银行重庆市分行和打铜街支行的办公营业之地。
交通银行是民国时期官办的“四大银行”之一(其它三家为中央银行、中国银行、农民银行),在抗战时期为稳定金融、支持抗战做出了艰苦努力。交通银行总部大楼在当时的“银行一条街”上显得巍峨大度,气宇不凡。作为反映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历史及建筑风貌的旧址,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价值。2000年由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作为重庆抗战金融机构旧址群的组成部分,2013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