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中国同盟总部旧址
保卫中国同盟总部旧址,又称为宋庆龄旧居,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两路口新村5号(原中山三路新村3号),由三部分组成。主楼为宋庆龄旧居及保卫中国同盟总部用房,坐西向东,依山而建,是一幢二楼一底砖木结构的德式建筑风格小楼。该楼有黄灰色相间,面阔20.4米,进深9.05米,通高15.85米,有房间26间,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后楼为工作人员用房,房后另有一个躲避日本飞机轰炸的防空洞,大门左侧有停车房。该处建筑是1936年德国留学回国的工程师杨能深所建,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760平方米,有围墙与周边房屋、道路相隔。
1937年11月,国民政府移驻重庆。1939年该房被外交部租用,一度用作接待外国客人。1942年宋庆龄寓居于此。当年8月,保卫中国同盟中央委员会(简称“保盟”)在重庆重新建立,总部机构和办公室也设于此。1945年11月,宋庆龄离渝返沪,“保盟”也随之迁往上海。
宋庆龄是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是20世纪举世闻名的伟大女性。在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宋庆龄坚强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奋斗,始终坚定地和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殚精竭力,鞠躬尽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38年,宋庆龄在香港邀请中外著名人士筹组保卫中国同盟。同年6月正式成立,宋庆龄任主席,宋子文任会长,吸收了国内外各党派、各阶层人士参加,是一个极为广泛的统战组织。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宋庆龄在廖承志等中共人员的帮助下从香港来到重庆,立即着手重建“保盟”。1942年8月,“保盟”中央委员会在重庆重新建立,宋庆龄仍然担任主席。“保盟”以援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为主要目标,出版了《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广泛动员和争取海外华侨与世界各国人民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宋庆龄一搬到新村3号,就不停地写信发往国外,邀请“保盟”中央委员会成员史沫特莱、斯诺、艾黎等国际友人速来重庆。为支持宋庆龄的工作,周恩来将廖梦醒调来重庆,参与“保盟”工作。当时,经常到新村办公室办公的,只有宋庆龄、王安娜和廖梦醒三人。经宋庆龄不懈努力,“保盟”冲破国民党的种种封锁,积极组织募捐,赈济难民、伤兵和儿童,把大量资金、药品、医疗器械、食品物资和其他救援物资通过种种渠道,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人民手中,还介绍和输送了不少外国医生到抗日根据地工作,为中国人民抗战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走进宋庆龄旧居,一进大门,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小院之中宋庆龄先生的洁白塑像。她端坐在那里,脚边摆放着整齐的鲜花,手中还捧着一束百合,立即让人充满崇敬之情。该旧址反映了民国时期的建筑风貌,具有较高的建筑观景价值。2000年9月由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保卫中国同盟总部旧址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