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会馆
湖广会馆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东水门城内芭蕉园1号,包括了湖广会馆、广东公所、齐安公所三大块。据清乾隆廿六年(1761)《巴县志》记载:“禹王庙,在东水门内,即湖广会馆。”湖广会馆始建于明末清初,又叫禹王宫,供奉大禹王。明清时期,湖广就是今天的湖南湖北。湖南湖北有长江流过,有古云梦泽留下来的大大小小成千上万的湖泊,包括洞庭湖,历来都有水患,湖广人因而崇拜大禹。湖广会馆正对南岸涂山,涂山得名于大禹娶涂山氏的传说,这可能是当年选址的一个重要考虑。广东公所又叫南华宫,也就是广东会馆,建于清康熙年间(1661-1722)。清嘉庆廿二年(1817),又建了齐安公所。齐安是黄州府的古名,而黄州就在湖北。一个府(市)也要在重庆城单独修一个会馆,可见当年来重庆的黄州人之多。清道光廿六年(1846)和清光绪十五年(1889)进行了局部葺缮,形成如今的规模。虽然各有各的大门,三个会馆却墙靠着墙,连在一起,是如今保存下来的全国最大的古会馆建筑群。
历史上,“湖广填四川”可追溯到元朝末年。湖北籍红巾军将领明玉珍入主重庆,建大夏国政权。因湖北一带战乱不休,湖北同乡千里前来投奔,可谓“湖广填四川”之始。明初时,政府又组织了大量移民入川,形成迁徙浪潮。明末清初,四川遭遇七八十年的战乱,加上灾荒不断、瘟疫流行,殍死无数,田无收获,赤地千里,城野半空。巴县(重庆)“民靡有遗”。从康熙年间开始,清政府实施“湖广填四川”,采用强制或半强制手段,将湖广、两广、江西、陕西等省农民迁入四川,前后持续上百年,先后有100多万人迁入,重庆接受的湖广移民大约占了一半。
会馆是明清时期都市或异乡中由同乡组成的一种封建性团体,具有保护自身利益、协调关系、联络感情的作用。只要同乡达到一定数量,就会集资修建会馆场所。在重庆乃至四川一些规模较大的乡场上,也可以看到大小不等的会馆,其中又以湖广会馆居多。重庆是西南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有长江水运之便,来重庆的外地人格外多,客观上就有了建立维护同乡利益、保护工商行帮正常往来组织的需求。会馆的建立也便于政府管理。官、绅、民三者意志合一,重庆就出现了会馆林立的局面。到清末,重庆城有著名的“八省会馆”,包括江西会馆、江南会馆、陕西会馆、福建会馆、云贵会馆、山西会馆等。每个会馆都有相当的规模和经济实力,几乎左右了重庆的政治经济。会馆的头面人物称为“首事”。官府要办点什么事,几乎都要请“八省首事”来商量。“八省首事”甚至取得了对重庆地方事务相当大的参与权和决定权。没有他们参与,即使是官府的行政事务,都是难以进行的。
湖广会馆建筑规模宏大,布局错落有致,殿宇巍峨壮观,造型古朴典雅。整体布局坐西朝东偏北10度,占地面积近万平方米。三个会馆三大院落,由高墙环绕,聚集一起,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却又富有变化。广东公所和齐安公所居于坡上,一左一右,犹如卫士,拱卫着禹王宫。那外围的高墙和院内的封火墙此起彼伏,错落有致。那墙脊起伏蜿蜒,犹如条条游龙相聚,欲飞未飞。加上上下落差又大,站在高处俯瞰,苍茫一片,景观独特。徘徊于会馆院中,那巍峨壮观造型古朴典雅的大堂殿宇,那飞檐翘角铺盖着琉璃瓦的戏台戏楼,那巨柱、驼峰、斗拱、雀替、镂空撑拱等木制构件,那楼面遍布的山水、城门、几何图案、戏曲人物、二十四孝故事等精美雕刻,让人留连不已。
湖广会馆是“湖广填四川”移民文化的重要史证,也是重庆经济发展的见证,如今成为重庆城又一张名片和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2005年9月经修复后对外开放,200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