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重庆新诗学会会长
傅天琳,1961年于重庆电力技术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市郊缙云山农场种果树直到1980年。其间,在诗和生活的感召下,开始尝试写诗。1978年参加重庆市文学创作会。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四川分会。1980年出席省第二次文代会,被选为作协分会理事,翌年被选为重庆市文联委员。2010年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诗歌奖。一级作家,编审,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重庆新诗学会会长。 15岁的傅天琳从重庆电力技术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了重庆市郊的缙云山农场种果树。其间,在生活的感召下,她开始了诗歌创作,并完成了以果园生活为主题的诗集―《绿色的音符》。 而后,傅天琳又以饱满的热情完成了反映母爱为主题的诗集―《在孩子与世界之间》,果园和母爱成为了傅天琳的创作主题。 在傅天琳看来,母爱是女性与生俱来的情愫,是人性中最高的光荣和骄傲,它是照耀性的、笼罩性的,它是没有理由的,不分国籍的,甚至是没有道理的。 傅天琳曾目睹过这样一幕场景:一个两岁的女孩不厌其烦地为一只小熊洗澡、剪指甲,并且假装小熊病了,带小熊去看病。傅天琳问她为什么这样做,小女孩说,因为自己是小熊的妈妈,傅天琳因此断定,母爱是存在于万世万物之中的一种本能。 《在孩子与世界之间》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初,那时候的傅天琳初为人母。她说,那段日子,她刚刚体验到做母亲的快乐,笔下的诗歌便呈现出了淳朴而天然的面貌。傅天琳认为,这样的诗句,正是对博大的、无私的母爱最好的表达方式。 傅天琳是成熟于新时期的著名女诗人。诗歌语言既具有追求浅唱低吟的音乐美,也富有思想容量、泛着阵痛独语的散文美。其诗歌创作首先是果园诗,以《绿色的音符》为代表。从描写果园景物的外在美,到歌颂果园诗中包含韧性精神的内在美,诗人以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质朴的诗风,真挚的情感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果园世界"。其次是母爱诗、儿童诗及爱情诗,以《在孩子与世界之间》为代表,诗人以女性特有的笔触,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爱的世界。"诗人作为母亲的女儿和孩子的母亲,她创作了富有"女儿性体验"和"母性体验"的母爱诗。在与孩子接触的过程中,她还创作了不少的儿童诗;作为丈夫的妻子,她创作了为数不多的爱情诗。这时期的诗歌语言除仍具音乐性的同时,更注重内心情感体验的抒发。再次是国内外游历的诗歌,以《音乐岛》和《红草莓》为代表。随着国内外出访机会的增多,傅天琳的诗歌内容和诗歌风格都发生了重要变化,音乐性逐渐减少,现代生命体验与表现手段逐渐增多。最后是感悟诗,诗歌以《结束与诞生》《六片落叶》为代表,以较为散文化的语言来揭示现代人的困境,增加了对人生、社会、生命的思考。除此之外,傅天琳还通过炼字,词类活用,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拓展诗歌的艺术境界。傅天琳语言经历了由浅唱低吟的有韵诗到泛着阵痛独语的无韵诗,从对音乐性的追求向散文化的延伸;在傅天琳后期诗作并没有将二者截然对立起来,而是做了融合并获得成功。 《苹果园之歌》获1979年-1982年《星星》诗刊优秀诗歌奖。 《汗水》获全国1979年-1980年优秀诗歌奖。 《绿色的音符》获1983年全国首届优秀诗集奖。 《傅天琳诗选》获2003年全国第二届女性文学奖。 《六片落叶》获2006年人民文学奖。 组诗《苹果园之歌》获《星星》优秀诗歌奖。 散文《小屋的故事》获四川省优秀文学奖。 1986年被评为《星星》诗刊读者最喜爱的十位中青年诗人之一。 2008年被评为《诗刊》"十位优秀诗人"。 由日本翻译出版诗集《生命与微笑》,由韩国翻译出版诗集《五千年的情爱》。部分作品译成英、法、德等国文字,应邀去过8个国家演讲。1989年入选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 2010年10月19日,在鲁迅先生逝世74周年纪念日当天,傅天琳凭借诗集《柠檬叶子》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此次傅天琳参评鲁奖的诗集《柠檬叶子》,收录了2004年到2009年间的近百首新作。鲁奖诗歌终评委员会副主任雷抒雁评价:她内心世界的平和、善良与质朴,在那种富于青春活力与成熟思考的刚性语言里,流溢和散发着一种奇异的色彩和气息。评委会颁奖词:傅天琳坚持个性化的艺术追求。她的诗关注现实,思考生命价值,寻找心灵方向,率性而真诚,感情真挚而丰厚,语言优美而朴素。她眼光向下,感觉向内,精神向上,亲切真实中达到一种超越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