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景娅

1993年到1998年,吴景娅曾经在北海工作了5年。在浓浓乡愁的呼唤下,创作出不少怀念家乡、咏叹重庆的优美散文,“离开家乡才能够品尝到乡思的滋味,才知道重庆火锅的滋味多么令人勾魂。”她在《我遥不可及的故城》里深情地写到,“重庆啊,重庆,只有这么低声地喃喃,多少细腻的人和事,多少有关痴笑或涕泣的回忆便会纷至沓来。原来,一座城市竟能如此托浮起人生的轻与重。” 吴景娅离开重庆时在位于渝中区的《重庆晚报》社工作。在北海漂泊的日子里,渝中半岛不仅是她最鲜明的故园意象,也是她倾注笔墨与深情最多地方,“在我心目中,重庆一直像鹅岭巅上那块突兀又招摇的石头,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扑将下来,在朝天门的两江汇合处击打出一片惊天的白浪来。或许就是因为重庆这种激烈锋利的形象达到极致,我竟觉得只有挣扎拼搏在弹丸之地、于坚硬陡峭的石壁间耸立起自己城墙与高楼的渝中区,才算得上正宗的重庆城。” 1998年,吴景娅又回到了重庆,她的首选之地仍然是令她魂牵梦绕的渝中区,从此,这座曾经远方的城又成为她脚下与心中的母城,并为之写下了若干深情的篇章,如她写朝天门的近作《大门无形》:“细数数,满世界都没有哪个地方的哪道门敢以‘朝天’命名,惟有重庆敢。重庆人命大福大,门朝天开,朝自己的心窝子开,朝自己艰难的命运与不屈的人生开,那无形的大门便成为了天下最厉害的一张嘴,最滔滔不绝的语言——代言重庆,时时刻刻。” 长期在文学瀚海里遨游的吴景娅,对诗歌、小说、散文均有涉猎,但最有成就者当数散文。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重庆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和散文创委会主任的她,已经先后出版了《镜中》、《与谁共赴结局》、《美人铺天盖地》和《西部的温柔》等4部散文集。 吴景娅的散文引起了一批专家学者的关注,长期致力于西部散文研究的兰州大学文学博士郭茂全,也将吴景娅的散文创作纳入了他的研究对象。他认为,“重庆散文家吴景娅是西部温柔之美的表现者,她以女性的温婉细腻与热情真诚,调配着文字的斑斓色彩,搭配着文字的声调韵律,构思出一篇篇声情并茂的散文作品。” 吴景娅的散文拥有广泛的读者群,记者和许多读者的看法一样,她的散文立意高远深邃,情感浓烈似火,语言精美华丽,是真正意义上的美文。对于这样的评价,吴景娅告诉记者,“有人认为我的语言太华贵,能否随意一点。但我一直对自己文字的品质有要求,每写一篇散文,总想倾注自己最有质量的语言,不愧自己,更不愧对读者。”说到这里,吴景娅莞尔一笑,“多年形成的习惯改不掉啦,多年的习惯也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2010年,吴景娅凭着自己的实力,荣获中国冰心散文奖,是重庆摘取该奖的第一位女作家。“尽管冰心散文奖是全国专业散文的最高奖项,但我更看重文学本身的意义——书写人性,赞美真爱。”一直对文学充满热爱与敬畏的吴景娅,至今仍然保持着对文学单纯而质朴的情感,“文学的本质意义远比获奖更有价值,真正的文学应该拒绝功利,断绝庸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