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城门几丈高,
三十六丈高。
骑马马,坐轿轿,
走进城门吃一遭…
▷重庆古城九开八闭十七道城门
重庆“九开十八闭”的城墙体系、山水都市的城市风貌,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独树一帜。
然而,实物史料的缺失和“年远难征”,使历史长河中的主城变迁,至今仍有不少未解之谜。6月16日,西南大学蓝勇教授在三峡博物馆分享了他多年的研究心得。500多市民自愿聆听了这场讲座。这也是第八届重庆文化遗产宣传月里200多项活动之一。
>>>>秦朝张仪第一次筑城:
朝天嘴与江北嘴之争
▷画家陈景琦作品《清末的朝天门》
第一个筑重庆城的,是秦国宰相张仪。
对,就是那个和苏秦齐名的战国纵横高手。秦惠文王时,张仪受命灭蜀伐巴,首筑江州城,首次让重庆有了“城”的概念,被称为“重庆有城之父”。
可是,秦朝“仪城”究竟在江北嘴还是朝天门,由于没有古城墙实物可考,至今是谜。蓝勇教授认为,张仪所筑江州城相沿先秦巴子城,早期城市功能重在政治、军事,经济功能不明显,因此江州城应该在“高岗之上”易守难攻的渝中半岛的朝天嘴。
西汉相承秦朝江州城,东汉曾一度迁城到江北嘴一带,后称为“北府城”,渝中半岛的旧城称为南城。东汉末年,江州城又还迁南城。所以,江州城城址只有东汉一段短暂时期,迁到过江北嘴。
>>>>三国李严第二次筑城:
千斯门是重庆粮仓
▷千斯门大桥修建之初
三国蜀汉时期,任江州都护的李严,主导了重庆历史上的第二次筑城。
李严所筑大城里面有郡城、县城、仓城三个小城,大城中可考的城门有二,即东门苍龙门和西门白虎门,但具体位置不明。
仓城在哪里?蓝勇教授认为,应该在今千斯门到西水门之间。千斯门一带一直是重庆主城粮仓所在,嘉陵江流域的运粮、运棉船都在此门停泊,运入仓库,这也是千斯门得名的由来。
因此,如果秦西汉江州城只在朝天嘴一带,现在学者一般认为李严筑城已从朝天嘴向南沿大小梁子推移到南纪门一线,北靠金碧山。
话说李严还曾想凿南山(枇杷山)使渝中半岛成为一座四面环水的孤城,这更显见江州城的军事地位。李严筑城后,渝中半岛便一直是重庆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到了清代,因江北经济发展的需要,才在乾隆年间设立了江北厅。
>>>>南宋彭大雅第三次筑城:
是石城还是土墙难定论
▷宋末所筑钓鱼城为石城
在重庆历史上第三次筑城的,是南宋彭大雅。
他把重庆城的范围,向北扩展了到洪崖洞、安乐洞一线,向西推进到了临江门、通远门一线。
有人说,这位曾出使蒙古的重庆知府,一到重庆,就指出重庆城的泥墙,挡不住强弩齐射和铁骑冲击,下令全城军民用砖石砌墙。
但是,蓝勇教授认为,宋代重庆城墙是木栅、夯土、砖墙、石墙,还无法下定论。因为彭大雅所筑城为何种墙并没有明确记载,反而众多史籍都记载明代戴鼎是在宋城的基础上“因旧址砌石城”修筑。而且,从普遍意义上看,中国南方的大量县级城市的城墙在唐宋时期多为夯土墙,明代才包以砖石。不过,宋末所筑的抗元城址如钓鱼城、多功城、天生城、夔州城等,却又大部分是石城。所以,彭大雅所筑的城是石城还是夯土城,仍是一个迷。
>>>>明朝戴鼎第四次筑城:
明初可能尚无通远门
▷二十世纪初的通远门西侧
第四次筑城的,是明初洪武年间的重庆卫指挥使戴鼎。
戴鼎所筑的城的大小与彭大雅城大小范围相当。现在,重庆考古发掘出的古城墙,基本上都是明代遗迹。
有人说,戴鼎筑城让重庆第一次有了九开八闭十七道城门概念,其实未必然。蓝勇教授认为,宋代彭大雅城,有了四个开门,即东门薰风门(朝天门)、西门镇西门(应该在临江门至较场口一线上)、南门太平门、北门千斯门,但闭门有多少没有记载。而从临江门、较场口、南纪门以西到今打枪坝一线并不在城墙内。只是明朝中叶以后,重庆主城的城墙才拓展到今通远门、莲花池一带,演变成今天遗留下来的城围形势和长度。
也许,对于重庆主城的变迁,我们还有不同的认知,还会有更多新的发现。但可贵的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重庆,已经从一座封闭的城堡,发展成为开放的战略枢纽;从古代区域性军政中心,发展成为区域性经济中心;从偏居四川东部一隅的中等城市,发展成为面向五洲四海的特大城市。
沧桑巨变,重庆,已经大城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