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著吃货的嘴比50强更靠谱!一份全新的、渝中区真正好吃的小面地图
编辑: 文化渝中 | 来源: 文化渝中 | 类型: 文档 | 时间:2017-05-15






“一碗小面,

它的麻辣鲜香里,

搅拌着一个城市的生活作料;

它的热气蒸腾里,

上演着无数重庆人跌宕起伏的一生。”


      ——央视纪律片《嘿!小面》


ZN`%7P8ZIEMWOQ(9(AB5UAD.png


       在重庆,很多人的一天,是从一碗小面开始的。小面,是一种生活,成一种乡愁,出差旅游回来,也迫不及待要来碗小面。


       素面、豌杂、牛肉、肥肠,干溜(少汤)、多青(多蔬菜)、提黄(面条要硬)……各种口味,灵魂在佐料。


(}8MSSSK09WKX](%OZEG`@4.png


       打作料的师傅,一手抓碗,一手拿调味勺上下翻飞,面还没好,十几种佐料已占了小半碗。油辣子,姜蒜水,芽菜粒,花生米,小葱花……不同的比例造就不同的味道。榨菜要上等的涪陵榨菜,老姜要先去皮再切碎,蒜要先捣碎冲入高汤变为蒜水。而决定一碗小面境界高低的,是各家自制的油辣子。


       滚水里下面,煮沸后文火,起锅时一瓢冷水“断白”,面条的软硬、口味的轻重、汤料的清浊,都掌握在挑面的一两分钟里。


5FTO9[`6TSH8NM[_3QRDE(2.png


       没有标准化的口味,这家偏麻,那家偏辣,各有各的粉丝。开宝马的土豪,光膀子的棒棒,坐在同一个面摊的塑料凳上,人人平等,老板一视同仁。


       深谙小面之道的食客们明白,小面的味道里,深藏着功与名,深藏着对这座城市的记忆,深藏着人生的酸甜苦辣。曾有在重庆上学的小伙子,为了省钱去看异地的女友,连续一个月吃小面,在麻辣鲜香里咀嚼着爱情的甜蜜。曾经在七星岗、现在搬到沙坪坝的“董小面”,老板因打架在煤矿待了17年,出来年近40岁,靠母亲教的手艺开了面馆立足。他调制的油辣子是秘诀,也是对母亲的怀念。 


~_7)}7E2JGF~JBR{{]UTM65.png


       一部《嘿!小面》,让重庆小面火遍大江南北。“重庆小面50强”也连续发榜多年。不过,对很多出身陋巷的小面而言,排名是虚,味道才是王道。味道好坏,最有发言权的,就是经常光顾的“土著”——那些街坊邻居,那些上班族。


       今天,我们就请地道的渝中区的资深吃货推荐最好吃的渝中小面,绘制最新的渝中小面地图。从这张地图,你会读到渝中小面背后一些动人的故事,你会发现记忆中的小面悄然发生的一些变化:曾经在上清寺鑫隆达大厦对面的成长巷巷面,搬到了广场宾馆旁;1978年就开在望龙门解放东路的老虎灶鼎锅面,因为解放东路的拆迁歇业,现在已经搬到了江北长安丽都大门附近……



>>>>渝中最新小面地图



W[8[VXB7Q[OBN3MZAAGN%5T.png


       1988年,十八梯的一个巷子,一张凉板,一张桌子,就是最初的“眼镜面”。每天,蒋明国凌晨两点睡,7点又到店里,坚持一个人打作料。365天,除了春节,平时都不休息。他不停研究琢磨,辣椒的翻炒,酱油和醋的配比,每一步都挑剔。十八梯千多户棚区居民,大多数都是眼镜面的常客。店里坐不下,就搬几条板凳到坝坝上以凳为桌。


       随着眼镜面名气越来越大,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客人越来越多。2006年,十八梯拆迁,眼镜面分成了两家店:弟弟蒋树林留守储奇门,蒋明国到江北五红路开店。初到江北生意不太好,蒋明国夫妇在店里睡了一年多的凳子。“大小眼镜”各自掌勺的两家店,所用材料和做法完全相同,两家的生意又逐渐火爆起来。


       然而,2016年10月,一条消息震惊了重庆人:长期过劳累加上作息不规律,年仅48岁的“大眼镜”蒋明国因渐冻症告别了人世,告别了他呕心沥血经营了28年的“眼镜面”。


       不过,一切也并没有结束。今天的十八梯眼镜面依然人气爆棚,延续着“大眼镜”的匠人精神,传递着对于十八梯的归属感。


       眼镜面也曾引起过争议。在牛肉面市价2两3元的时代,眼镜面卖6元;市价12元的时候,他家要卖28元。“大小眼镜”曾说:“车子都有一个标配顶配,牛肉面还不是一样。”他们说:宁愿一人吃千次,不求千人吃一回。至今,眼镜面的顾客70%都是回头客。


小面特色

选用上等牛腱肉,每碗都有麻将大小的四大块牛肉,口感糯软,入口化渣无筋梗,酱香浓郁。他家的面是跟加工厂定做的,比一般的细面略粗,圆润通透不失嚼劲。包包白(圆白菜)做配菜,去红汤解油腻。


2S3R0I56V4FY5@M`B69WLMJ.png


       2014年,并未列入“小面50强”的正东担担面进入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渝中区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说,申报非遗项目的传承历史一般至少都应在3代以上,而正东担担面就不仅有自己独特的技艺,还拥有170多年的传承历史,它身上记载着数代重庆人的美食记忆。


       正东担担面是清道光年间(1841年)一个叫陈包包的自贡小商贩创制。他挑着面担走街串巷,叫卖吆喝,现煮现卖,后来这种独特的售面方式在重庆各区县和四川省自贡市、成都市广泛流传。正东担担面的正式定名,要追溯到1936年,当时家住重庆的董德民、陈淑云夫妇开始经营担担面,先是走街串巷,后于1950年在今八一路渝都大厦大门东侧设固定摊点,取名“正东担担面”。1953年,夫妻二人买下街对面今雨田大厦麦当劳门前一间铺面入室开店,制作担担面、红油水饺。20世纪50~90年代,正东担担面在八一路经营红火,在2000年被评为中华名小吃,其相关技艺一直传承至今。


SX~HCNFL@SZ5QT@GRLLP)4M.png


       担担面跟重庆小面的区别是:重庆小面以麻辣为主,担担面则是以宜宾碎米芽菜、芝麻酱、海椒的辣味为特点。担担面使用的芝麻酱比例是小面的一倍多。正宗正东担担面的红油,也是用最传统的菜油制成,秘制而成的红油回味悠长,容易吸收。不同于机器做的面条,担担面从揉面、制调料的工序都很有讲究。面粉中加鸡蛋,手工擀制,再用特制长刀切成细长的面条,入口面条绵扎滑爽。    


吃货点评

       现在人们吃到的,只是老重庆担担面里最受欢迎的香辣味型。其实半个世纪之前,担担面有十多种不同的味型,可以变幻出酸辣、香辣、麻辣、咸鲜等十余种味道。和其它地方担担面加汤、加肉末的手法不同,正宗的重庆担担面一定是素面加干溜,这可以让所有的调料都能够附着在每一根面条上,这是重庆担担面与众不同的最大特色。


C~@`1%~S3_DAND0~JH~I2}N.png


       做生意没有一帆风顺的。2012年,当时在渝中区夜宵界声名赫赫的姜鸭面,被网上一则“潲水油”传言带入了舆论漩涡。尽管在媒体关注、管理部门介入调查下,最终还了姜鸭面一个清白,但此事对姜鸭面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老板慕开贵下定决心,要用百倍的努力赢得食客的信任。他给姜鸭面定下十字方针:管理更严格,流程更规范。他把店面搬到了马路对面,用餐环境比以前宽敞明亮。面馆用年龄一岁以上的土鸭子,重量4~4.5斤,处理干净宰成肉丁,配好作料,在油锅里足足要炒上两个钟头。经过波折的慕儿姜鸭面,如今依然是重庆小面、夜宵店的明星。


吃货点评

       别看1两姜鸭面只是小小的一份,也没看见多少辣椒,但绝对暗藏杀机,特别辛香、辣。裹着油的面条劲道十足,绝对能让你出一身老汗!他家的面条是自制的,有嚼头,拽实。


K(4LDE@EUM2Z07A1P)I{129.png


       1992年开张的王五板凳面,只有厨房,没有厅堂,面煮好自己取,在街边坐在小板凳上,吃放在高板凳上的面。标准苍蝇馆子配置,菜单就在门头下面。高峰时候,一排板凳整齐排列,边吃面边看人行道上人来人往。


吃货点评

       Summi-mint:他家的豌豆杂酱面是王牌~来店必翻牌。豌豆炖得嘿耙,加上面的嚼劲,轻松拌一下,好吃到飞起来~~~

       v柠檬草的味道:最爱干溜,作料足,面条少,麻辣过瘾。豌豆很耙,很水润,不是那种清汤寡水,浓郁的豌豆,超级过瘾!


}ZVG7TI{[W9PIJ8A40IU}[N.png


       胖妹面人气超火爆。除了本地好吃狗,还有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吃货。胖妹面庄最具人气的是他们的精品牛肉面、肥肠面和碗杂面。精品牛肉面选用上等钻子牛肉,秘制加工耙而不腻。肥肠面红油汤底鲜亮,肥肠入味有嚼劲,保留了卤香味道。而且,还可以牛肉和肥肠混搭。碗杂面,一半豌豆一半杂酱,豌豆熬出了沙,豆却没有散,入口即化。


吃货推荐

       吃完胖妹面,再来一碗凉糕或者绿豆沙冰,简直是绝配。


image.png


       就是传说中的“消防面”。一个老式居民楼入口搭的炉灶,旁边用搁板搭了可以坐3个人的餐位,其它人就只有坐塑料板凳,实在人多的时候就只有站起吃。面条是手工粗面条,作料里有芝麻酱提香裹面,海椒花椒味重。


吃货提醒

       辣椒看着不红不亮,尝起来超级辣!面里煮的包包白甜丝丝的。每天下午1点左右就关门。


image.png


       创于上世纪70年代的老字号了,精湛刀工切出晶莹剔透的红油耳丝,麻、辣、薄、脆、鲜、香,油不腻嘴,辣不刺喉,麻不伤胃,香浓回味。还有真空包装的“开半天猪耳朵”卖,也可以一碗一碗买。店家声称没有分店,任何“XX猪耳朵面”都和开半天猪耳朵面无关。


吃货推荐

       清汤豌杂很惊艳,面很筋斗,味道好。


image.png


       最近刚从牛角沱鑫隆达广场对面的老位置搬到广场宾馆旁。吃了十几年的老顾客说,这家面是几兄弟一起经营的,曾经是一个破烂面摊子,却写就养活了三家人的传奇!从早上到傍晚,三家人轮流在这里守望,换人不换料。有喷香的老作坊菜油香气,用的是以菜油为主的混合油,榨菜粒很香,面条是订制的。


吃货推荐

       特色是碗杂面,豌豆很糯,杂酱不太油,酱香浓厚,肉有点瘦,海椒辣而不燥,味道较温和。干溜一贯的高水平。

   

F0C`SB}@_SH3](Y%4]87%_N.png


0IKEZN%9S~@K3UU@`]Z4G4C.png


7L[G_C})5{SX6JI23$Q5X32.png


(TMWP`9O)WFITS{GTSNQ2HJ.png


image.png


9}NSIJGX1G$T7R{W7GO}8_3.png


       今天最后说的这家店,是有“重庆第一面痴”之称的李杰平开的。他就是《嘿,小面》、《舌尖上的中国2》里面,领着摄制组走街串巷找最正宗小面的小面达人、网红“123台灯”。


       他30年来每天至少吃一碗面,最多一天吃了12碗面。他早已吃遍了重庆小面50强,并根据自己的味觉体验,为每一家店写出专业的点评。他尝上一两口,就可以知道面中的调料有哪几种,是如何搭配的。最初,他揣一张公交卡,一个人走街串巷,去找味道巴适、但藏得深的小面馆;后来,他买了辆国产小越野,免费拉着全国各地慕名找到他的各路面友,四处找好吃的小面馆。他是4个QQ群的群主,宣传重庆小面文化。最火的一个“重庆小面123台灯”群里聚了1754位各地的重庆小面粉丝,不少人因此到重庆学艺,然后将重庆小面馆开到了全国各地。


MVSX0ZS171U]L6F4)GD3P47.png


       2016年5月19日,全国唯一一个小面协会——重庆市小面协会成立了,为协会成立立下汗马功劳的李杰平被聘请为协会秘书长。不过,小面协会成立一周后,李杰平却宣布“辞职”。他说:“我来自民间,本就应该回归民间”,一直以来,他有三个梦想,一是发起并成立小面协会这个平台,让重庆小面规范、健康发展;二是到全国各地走访,收集各地的面食发展资料;第三就是每个朋友都说没有吃过他煮的面,他想开一家自己的面馆。


       2016年底,“123台灯“的面馆终于落地了。公司组建了专业的技术培训团队、加盟团队、原辅材料配送中心和推广团队,”123台灯”的重庆小面开始了系统化打造。


OJX4BGDL$(@[3{9{[VJ)%{K.png


       “123台灯”是让众多面娃服气的。但是,正如一位叫“杰克尹(冷望舒)”的网友在大众点评网上留言所说:名人效应可以引起一时的轰动,但“终究还是要以味道决胜”。我们祝福123台灯的面能经受住食客的挑剔,食客们的嘴永远是务实的。


吃货推荐

       他家改良版的小面配有葱和肉沫拌上煎蛋吃别有一番滋味,其中花椒粉格外出众;烧白面够得上惊艳,食材质量和香脆的盐菜与面作料恰如其分的混搭。


%2C3]D2CFWR9YM3]6`[@4A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