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说:
“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
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
创造出来的。”
拉·乔乃尼奥里说:
“劳动是产生一切力量、
一切道德
和一切幸福的威力无比的源泉。”
“五一”之际,我们向所有的劳动者致敬!
让我们重游曾经的工人阶级精神家园——
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重返那些荣耀的光辉岁月。
▷1952年的文化宫
>>>>建文化宫,让人民打精神牙祭
文化宫,是在邓小平、刘伯承、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修建起来的。
在西南军政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上,时任西南局书记的邓小平亲自提出了修建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建议。他说,重庆是西南地区的首府,又是工业城市,有着宏大的工人阶级队伍,应该有一座具有一定规模和文化设施齐备、环境优美的文化宫,来满足劳动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他在提议中说:
“重庆解放了,人民生活改善了,打上了肉牙祭,这还不够,还要让人民打上精神牙祭。”
市委市政府立即遵照邓小平同志的这个设想,制定了修建方案和实施计划。邓小平点名让当时的重庆市长曹荻秋担任修建委员会主任。市政府在财力相当紧的情况下,拨出了130亿元(旧币)资金,抽调了2000名能工巧匠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建设。
▷重庆市市长曹狄秋和市总工会主席王维刚参加文化宫奠基典礼
>>>>小平题写宫名,十个字写了六页
小平同志对文化宫的选址、设计、施工都关心得非常细致。园内各项设施的分布、道路连结,都倾注着他的心血。他数次亲临工地视察,了解工程进展情况,还组织机关单位搞过义务劳动。小平同志还要求文化宫的修建要走群众路线,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建议,发挥工人阶级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小平同志亲自为文化宫题写了宫名。“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10个字,小平足足写了六页40个字,还把自己觉得满意的字单独圈出来……
▷邓小平题写的文化宫宫名底稿,保存在市博物馆
1952年8月5日,文化宫举行竣工典礼,小平同志已调往中央。但他书写的“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10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凸现在文化宫弧形大门的上部,分外引人注目。
▷1951年5月邓小平为重庆文化宫题词备注
>>>>曾经的重庆三大标志性建筑
建国初期,工人阶级地位相当高。全国所有城市的文化宫都选址在市中心,位置相当好。重庆市文化宫也不例外。
重庆市文化宫所在的小地名叫马家岗,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川东师范学校的校址。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经是国民党中央调查统计局本部的驻地。1950年,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便正式在原川东师范学校校址上动工改建。1952年8月,占地面积120多亩(8万多平方米)的文化宫竣工落成,对外开放。
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与重庆人民大礼堂、大田湾体育馆一道,成为重庆市三大标志性建筑。
▷1952年8月5日 曹狄秋市长参加文化宫开幕典礼并致辞
>>>>翻开城市文化活动新篇章
建成后的文化宫隶属重庆市总工会,成为集文化娱乐、休闲、职工文化培训为一体的重要活动场所。文化宫内的电影院和文化广场成了全市性集会和重大节日举行大规模游园活动的重要场地之一。
露天电影
文化宫的露天电影、游泳池、旱冰场,都是当年非常“高大上”的设施,使文化宫一建成就相当热闹。据了解,文化宫最兴旺时曾创下一天接待10万人的纪录。
▷1952年,文化宫旱冰场
▷1952年,文化宫游泳池
文化宫的露天电影尤其有名。
渝中区很多60、70后应该都还记得,当年每到傍晚,文化宫三道门的票房窗口就排着几路长队,人们提着小板凳买票。据说,像放《卖花姑娘》这样的电影时,一晚上的门票收入大约在1300~1400元——那时文化宫的门票只要4分钱,工会会员2分,也就是说人数至少有三、四万人,还不包括白天就进了宫占位子不出去的、没买票趁人多挤进去的、翻围墙进去的。当时,很多人从江北刘家台、南岸坐轮渡到两路口的文化宫看露天电影。
▷文化宫大剧院,曾与国泰、山城、向阳并称重庆四大影院
从1952年建成到2004年底,文化宫的露天电影曾创下多项全国纪录——
坚持52年不间断天天放映,成为全国放映时间最长的露天电影场所;
全国惟一将价值几十万元的豪华室内座机搬到露天放映的高质量露天电影场;
全国惟一长时间坚持廉价收费的露天电影场(文化宫门票最高时也就1元)。
文化宫的露天电影场曾被中央电视台、重庆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以及大量媒体报道。
▷1970年代,文化宫露天舞台旧貌
进入21世纪,露天电影场不再有昔日的辉煌。但依然是一部分人的天堂——他们就是民工群体 。文化宫露天电影场的一位放映员曾说:文化宫露天电影坚持收获的是社会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为方便民工们观看,他们曾特别把放映时间后调了半小时。
2004年末,沿用了52年的文化宫露天剧场被拆改成了停车场,露天电影搬到了原文化宫篮球场。现在,文化宫大门往中门方向的电子显示屏,依然坚持每个周末放映露天电影。
▷1970年代,文化宫中心广场
文化展览
除了休闲娱乐,文化宫的展览也是相当有影响的。
现在的阿兴记酒楼以前是文化宫的展览馆,3层楼高,曾是两路口最高的建筑。那时,只要看到展览馆晚上亮灯加班,大家就知道文化宫要搞展览了,纷纷到单位开介绍信,排队来看。从工业学大庆,到禁毒,经济文化政治方面的各种展览,当时都在文化宫搞,很多单位组织来看。
▷文化宫曾经的展览馆、音乐厅
职工培训
在文化宫工作了整整40年、曾任文化宫书记兼主任的王恩达回忆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文化宫的培训班,见证了“科学的春天”里人们对知识的渴求。
那时,大量下乡返城到企业工作的人,文化程度低,理论知识欠缺。文化宫便一边对接企业,一边和西师(现西南大学)、重大、重师等高校老师联系,设定课程,选定教材,以成本价收费,办起了高等数学、英语、日语、电工基础、政治理论等各种培训班。参加培训的都是各个单位推荐来的技术骨干、积极分子。100人的培训班期期爆满,大家学习积极性极高,很多学员至今相互都有联系。
▷文化宫灯会
职工艺术节
除了开展各种培训,文化宫曾经还每两年举办一届职工艺术节。每逢节假日,文化宫的游园、灯会、歌舞表演、体育比赛、商品展销、花展冰雕展等活动不断,人山人海。活动结束,挤掉的鞋子经常都要捡几大箩。
职工篮球赛
文化宫还组织各单位开展周末篮球赛。当年,为了观看比赛,不少人很早就到文化宫占位置。至今,文化宫依然保持着每年一届职工篮球赛的传统。
>>>>劳动人民的光荣榜
文化宫,曾经是一个城市工人阶级的学校和乐园,占据着城市的中心位置。六十多年来,它在城市发展的岁月中,见证着山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
每年的五一劳动节,全市所有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称号的荣誉劳动者们的“大头照”,都会出现在文化宫的光荣榜上,引得市民驻足敬览。
那面光荣墙,传递给人们的是劳动者的无上荣耀,映照着人们对劳模、对先进工作者们的崇高敬意,成为社会价值的一种认同和引导。时至今日,每年的五一劳动节,文化宫的电子显示屏上,依然会滚动播放当年的全国劳模、先进工作者们的事迹。
21世纪,一些城市的文化宫被迁到了郊区,一些城市则扩建了文化宫。2006年,重庆在市委、市政府、市总工会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投入一个亿,对文化宫进行了全面改造,并于2010年5月竣工,免票对市民开放。
▷2009年五一的文化宫光荣榜 (来源:新浪“maomao的博客”)
>>>>我们的集体回忆
小时候,文化宫是我们每年一定会去到的地方——可能是学校组织的春秋游、工会组织的活动或培训,或者住在附近居民随便压个马路就走过去了。它不仅是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堡垒,更是我们的集体回忆。
我们从网上搜集了一些有关文化宫的网友记忆,看到那些记忆片段,都会让人会心一笑。
如果你也有关于文化宫的记忆,请在文末评论区,写下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