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会馆清明祭禹王,顺便告诉你:80%重庆人都是移民,连回锅肉都是“移”来的!
编辑: 文化渝中 | 来源: 文化渝中 | 类型: 文档 | 时间:2017-04-07






“伟哉大禹,圣哉大禹。

治水十三年,江河归顺;

创华夏之基,九州攸同;

爱民施仁德,后世崇尚……”


       清明之际,持续了近300年历史的禹王祭祀典礼,再次在湖广会馆隆重举行。


{OOZ7E%FN1A(}YB{VJ4`](7.png

▷行上香礼中使用的香柱,有2米多高

       古乐悠悠,鼎香钟鸣,唱典颂礼。


       净手,拂尘,献花,进馔,献酒,献果,拜礼,上香……


       在分献官、主祀官、监礼官、纠仪官、典仪官等主祭者的带领下,祭祀仪式遵循古代的程序规则,按13个环节依次进行,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驻足观看。



>>>> 湖广会馆禹王祭祀延续300年



       湖广会馆的禹王祭祀, 2014年就被列入了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大禹是我国最早政权——夏朝的肇始者,又是传说中造福百姓的治水英雄、民间神祇,华夏先祖。清代“湖广行省”,相当于湘、鄂及粤桂部分地区,地处长江中游、汉江以南的广大地域,因地势低平,历来洪灾不断,自古就有祭拜大禹祈求风调雨顺、舟楫平安的习俗。清康熙年间以来,移居重庆的湖广移民及其后裔,每年都会聚集在湖广会馆禹王宫纪念大禹,祭奉先祖,祈福平安,并逐渐成为一种群众性聚会的传统民俗活动。


       300多年来,在湖广填四川的移民中,也不断传颂着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代表的大公无私、艰苦奋斗精神。


{O7UCCCV5FMHU(MM22IXDOR.png

▷从祭舞、祭乐、祭文等祭祀礼仪中感悟传统文化气息



>>>> 我国城市中心最大的古会馆建筑群



       因为奉祀大禹,湖广会馆又叫禹王宫。无论是四川、北京抑或重庆,有湖广会馆的地方就有禹王庙(宫)。


       禹王宫也是重庆湖广会馆建筑群里最大的一处建筑,面积约占了全馆的三分之一。禹王宫始建于清康熙年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又加以扩建。现在修复的面积有2270平方米。禹王宫所用的木材,当年都是从湖北运来。


]}92B[C)GT}_G{IBF8)7`FN.png

▷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禹王宫,是重庆湖广会馆最大的一处建筑


       事实上,位于渝中区东水门正街4号的重庆湖广会馆,是广东公所、齐安公所、禹王宫等清初古建筑群及仿古新建筑群的统称,会馆占地面积8561平方米,是目前已知全国城市中心区最大的古会馆建筑群。整个建筑群雕栏画栋,坐北朝南,是我国明清时期南方建筑艺术的代表。


       会馆群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从乾隆、道光到光绪又不断进行了扩建、新建和改建。目前看到的会馆群是清道光和光绪年间重建的,距今已有近300年历史,是清代重庆作为繁华商皋的历史见证,也是清代前期到民国初年重庆的移民文化、商业文化和建筑文化的重要标志。


_GI30}89I]F{@A3~Z0QSMZV.png


       重庆湖广会馆建筑群里保存得最为完好的建筑是齐安公所。建筑面积约1600平方米(天井除外),仅次于禹王宫。齐安公所是湖北黄州府移民修建的会馆,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目前保留下来的建筑为清光绪重建。湖北黄州府是历史上著名麻城孝感乡所在地,是“湖广填四川”大移民的主要区域。黄州府在隋唐时期称为齐安郡,所以黄州会馆也叫齐安公所。齐安公所的大门与传统会馆大门建在中轴线不同,位于建筑侧面,大门斜向东方,朝向移民的家乡湖北黄州府方向,寄托了移民对祖籍地的思乡之情。


CGA7AE5H~{S]@CCP~Y~G_EX.png


       穿过齐安公所,则进入了门额上留有“岭南观瞻”四字的广东公所。广东公所是客居重庆的粤籍人士建立的社会组织,因为祭祀之神为禅宗六祖慧能,慧能遗体存于广东曹溪南华寺,所以又名南华宫。始建于乾隆年间。拥有整个会馆建筑群中最大的戏台。


L_T0HJ07RXP091QXE){)1%K.png

▷目前看到的湖广会馆群是清道光和光绪年间重建的



>>>> 我国首个移民专题博物馆



       重庆湖广会馆禹王宫左侧,是我国首个移民专题博物馆——湖广填四川移民博物馆


       博物馆以丰富而高科技的手段,展现了清代“湖广填四川”这段波澜壮阔、影响深远的移民历史事件。


       有人说,一个湖广会馆,就是半部重庆历史。置身东水门大桥下这片静默的黄色古楼宇中,听着轻轨隆隆驶过,望着长江索道平缓划过,每个人都禁不住会默默追问:乡关何处,我从哪里来……


KM)]3342Z~2X{3~27285(%H.png


~)CS[5_{V2XDEV%`5GOOL53.png


       “湖广填四川”,与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并称为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移民潮”。


       “湖广填四川”起于元末与明初的洪武大移民,清代前期达到高潮,迄今已经600多年。这是一次先由政府主导,后成政府倡导与民间自发相结合的移民运动。


       四川之所以要“填”,是因为明清之交的巴蜀战乱,义军、明军、清军和吴三桂叛军连年混战,数十年的血火刀兵加上灾荒、瘟疫不断,四川人口极度稀少,需要充实。据官方统计,1668年四川全省残余人口仅约60万人。重庆城(现在的朝天门到七星岗通远门一带)只剩下数百家人


_A]D[BK91ON7}S{071}[XMY.png


       为恢复川渝地区经济,清政府颁布并实施了奖励垦荒、赋税减免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外省民众移民四川。从清廷启动外省移民填川大闸的康熙十年(1671年),到作为移民运动结束标志年头的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足足105个年头的移民大潮,终于把四川重建为一个拥有1000万居民的人口大省。到1812年,四川人口已达2200万,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发展。


       这一时期,重庆,作为晚清诗人赵熙笔下“自古全川财富地,津亭红烛醉东风”的交通、商业重镇,成为“湖广”移民进入四川后定居、繁衍、创业的重要地域,也是向全川扩散或“二次移民”的“中转站”。有统计显示,清初时,重庆府人口约2万~3万人。康熙六十一年,重庆府人口已达约56万人。到嘉庆二十五年,重庆府人口已经达到230余万,成为四川重要的人口密集区。在来自十余个省的移民中,尤以湖北、湖南为多,故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之称。而湖北填川之民中,又有“麻城占一半”之说。


W_%GT3JG]7(~}7%5`0ZVVPJ.png


       “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促进了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大交融,促进了四川人口繁衍和人种的优化,为近代川渝名人辈出奠定了基础。“五方杂处、融合归一”的过程,造就了重庆人耿直包容的性格,带来了甘蔗、烟草、玉米、洋芋、甘薯的新作物,兴起了包括毛货、棉花、药材等在内的109个行帮,现在的“棒棒”就是当年“力帮”里的力哥。


       重庆把绳子叫作“索索”、称路边小铺为“幺店子”、把连襟叫“老挑”、老婆叫“堂客”,“崽儿”、“抄手”都是从湖广一带方言传来的。而重庆各区县方言相差大、言子多,也是因为不同地方的移民各自聚集定居而形成。


Q6G]RS9`U[Z1%P%$A$R{5{V.png


       让人有些意外的是,不仅酿酒、纺织、印刷、著名的巴缎、荣昌麻布与移民有关,连川菜中有名的麻婆豆腐、回锅肉、火锅、水煮牛肉等美食,都是移民入川后才有的。


       有研究表明,唐宋时期的四川饮食风味以麻和甜为主。辣椒,是明代末年才从美洲传入中国,随着湖南、湖北的移民才来到了四川。湖广籍移民的“红烧”和北方移民的“火爆”烹饪方式传入四川,相互碰撞影响才有了红烧肉、宫保鸡丁等菜肴。而回锅肉,据说是清初湖广移民祭祖后不肯浪费,把作为祭品的大块肉切片回锅快炒,成就的一道美食。


>>>> 500家谱帮你寻根问祖



K4L)O6OJ2FO}8M](ORU{7W5.png

▷湖广会馆再现漫漫移民路的艰辛


       湖广填四川,是一条艰辛而艰险的移民路。“被薄衣单盐一两,半袋干粮半袋糠。”璧山《郑氏家谱》记载的歌谣,描述了先祖入川途中三件宝:盐、干粮、糠。《巴渝移民档案》中记录的144家姓氏中,有75家是兄弟同行或全家搬迁,甚至是族众同往。这些外省人入川入渝落脚生根,如今唯一能找到移民后裔特征的,就是家谱族谱。


       研究重庆移民史的专家认为,目前重庆居民80%以上都是移民的后裔。专门研究重庆本土历史的专家、重庆师范大学教授管维良认为,真正重庆的土著姓只有白虎巴人五姓(巴、向、覃、樊、郑)和龙蛇巴人七姓(罗、朴、咎、鄂、庹、夕、龚),总共12个。而如今重庆人的姓氏跟全国姓氏构成大体一致,大部分姓氏的重庆人都是随着移民大举入川而来的。 


S__[AZL`]O`0RO]QR4E$L%4.png

▷湖广会馆收集了500多本家谱


       湖广会馆近年成立了中国移民文化研究中心,联合学术界和民间文化研究专家,广泛搜集湖广填四川以来的家谱,并收集到500多本,涉及近百个姓的来源和演变过程。有兴趣你可以去查阅,看看自己根在何处。如果你有珍藏较好的家谱或者与民俗有关的东西,也不妨和会馆联系,让专家留存研究。会馆还可以帮助你督修家谱,把家谱做得更准确。



>>>> 危房中抢救出的瑰宝



       大量移民涌入巴蜀, 为解思乡之情,联络乡谊,以“血缘”、“地缘”、“业缘”为纽带,建起了祠堂、会馆、公所。会馆,多为同乡中的绅粮士商集资修建,并推选同籍中有威信、有实力、做事公道的头面人物做会首或董事。会馆一般都设有客房,有点像今天的招待所,为本籍来的官绅、候差的官吏、赶考的试子和过往客商安排食宿,提供方便。会馆也定期举办联谊活动,如庙会、团拜会、戏剧演出等;维护同乡利益、抵御外人侵扰;参加地方事务,如修路、救灾等;调解同乡经济及家务纠纷,办理同乡丧葬事宜等。


{(K29X5}JW@@[P5KTKYK%FN.png

▷会馆里聚集的百姓,1917年


       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一次文物普查中,粗略统计重庆约有300多所会馆。城市规划建设专家、历史文化学者何智亚说,重庆在清代拥有至少数千个移民会馆,主城区就曾有9大会馆涉及12个省,遗憾的是保存较好的只剩下湖广会馆建筑群。


OG`T$ULV6)GUUGWO4)6PN5X.png

▷湖广会馆再现了当年听乡音、听乡乐、叙乡情的场景


       1928年,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冲刷了重庆九门八码头,也冲垮了重庆八大会馆。上世纪60年代,因为与过去的重庆袍哥堂有染,湖广会馆被戴上“拉帮结派”的帽子。在“破四旧”的大运动中,红卫兵数番“洗礼”,湖广会馆的木雕石雕作品保存下来的已经不多。


P[YHGM9D0]G2Z@G%VS24S%R.png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重庆市第二次文物普查时,湮没于下洪学巷东水门危房群中的湖广会馆,重新引起关注。在旧城改造的热潮中,重庆市和渝中区两级政府决定投资1亿多元对湖广会馆核心区建筑群进行保护性修复。来自北京、山西、山东等全国一流的文物施工队伍实施了修复工程。同时,还恢复了周边东水门的老城墙、古城楼,在其它地区难以保护的关庙、七牌坊等古建筑,也迁建于此集中保护,使得湖广会馆区域成为了重庆主城区最集中的古文物建筑群。

Z1XT]G{((YC02V_9W(J[%%Q.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