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
最自豪的那段历史
是城市的根
文物建筑和人文遗迹
是城市形象的魂
如果失去了根和魂
这个城市
没有过去怎会有未来
在重庆,哪怕就是随意地游走,总会走回抗战时期的记忆里。比如上期我们追忆的化龙桥的三生三世(说起“三生三世”,没什么比“十里化龙桥”更传奇了)……,比如今天我们要走的这条从李子坝正街蜿蜒向上直到鹅岭正街的三层马路。
三层马路的一头,是重庆首个抗战遗址公园——李子坝公园;另一头,是在有70多年历史的民国中央印钞厂基础上,改建起来的印制二厂文创产业园。
这条路可以说是重庆抗战时期历史文化遗址最集中的一条路,它以一种立体的、曲径通幽的文艺方式,带我们穿越从抗战时期延续而来的城市记忆。
▷三层马路漫步线路图
有人说,三层马路有着沉淀历史记忆的第一层、满载美味的第二层、浮现老街风貌的第三层,带着老重庆的味道,一层一层打动你的心。
而今天,我们更想从这条三层马路串联的历史里,去领悟如何更好地保鲜我们的城市记忆。
▷这里的幽静,让时光变慢
▷回望的风景,却是一派现代与繁华
三层马路第一层的起点附近,是李子坝公园,这里也是国内首次以抗战主题展示历史文化保护成果的公园。它还有个名字,叫“1938街区“。
1938年,重庆成为战时陪都,让重庆完成了近代化。同时,重庆作为反法西斯远东指挥中心而享誉全球。
李子坝公园内共有5组抗战历史文物建筑,分别是高公馆、交通银行旧址建筑群、李根固旧居、国民参议院旧址、刘湘公馆,以及部分防御工事。这里背靠嘉陵路,面向嘉陵江,成为人们休闲观光、回顾抗战岁月的好地方。
▷临江建筑即为李子坝公园,2010年6月建成开放
>>>>高公馆:曾办工业展览周恩来题词
▷高公馆,原址位于上清寺252号
欧式风格与巴渝民居融合的高公馆,以前叫“生生花园”,建于1937年,原址位于上清寺252号,是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原西南师范大学前身)首任院长高显鉴的宅院。砖木结构,由三幢两楼一底的中西式建筑组成,外墙由当时典型的燕窝泥构筑而成,建筑面积共有2117.56平方米。高公馆墙上青砖,是从原址拆下复原而来。手摸上去,细滑无比,仿佛历史在手中游离。
高显鉴(1893-1961),是民国著名教育家、实业家、政治家,沙磁文化区和歌乐山乡村建设的倡建者和推动者。
▷高公馆原貌
“生生花园”有5个大礼堂,有餐厅,背后山壁还有个漂亮的防空洞。1940年,蒋介石、宋美龄在生生花园设国宴请印度国大党领袖尼赫鲁,他在这里学会了用筷子吃中餐。1941年开始,宋美龄还在这里指挥过多次龙舟赛。
1942年元旦,这里举办过近半个月的“迁川工厂产品展览会”。会上,200多家民营企业展出了织布、罐头、牙膏等与当时国计民生相关的各式各样的工业品。展览会盛况空前,接待人数超12万人。周恩来、邓颖超、董必武等均来此参观过,周恩来还为展览会题词:“民族的生机在此。”成为巴渝民营企业发展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交通银行旧址:金库通风掩体保存完好
▷交通银行学校印刷厂旧址
交通银行旧址建筑群,原为交通银行重庆分行李子坝支行,包括交通银行办公楼、宿舍楼、银行学校楼,以及两处地下金库及银行大门。银行学校入口处的门斗装饰独特,办公楼与宿舍楼山地建筑风格明显,三幢建筑错落有致,风貌协调,地下金库和通风掩体均保存完好。
▷交通银行金库
交通银行1908年成立于北京,1928年交通银行总管理处迁至上海。抗战爆发后,历经多地迁移,于1937年来到重庆,买下了位于渝中区道门口打铜街14号的四川商业银行大楼建立交通银行重庆分行。1939年6月15日,交通银行在李子坝正街23号成立了重庆分行李子坝办事处,1944年3月1日升为支行,1946年6月交通银行总行全部迁回上海,李子坝支行又降为办事处。
>>>>军事参议院:战时最高军事咨询机构
▷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旧址
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有关军事咨询的最高机构,职责为有关战时军事研究与建议,主要任务是有关军事应行调查、编纂建议及有关军事的书报、图表、杂志等。1938年军事参议院迁驻重庆市綦江县东溪镇办公,该址为其在城内办事联络机构。
>>>>刘湘公馆:曾引文物保护争议
▷刘湘公馆
李子坝公园内的刘湘公馆,和高公馆一样,都是异地迁建项目。它的拆与迁,曾一度引起广泛的争议。
刘湘公馆原位于李子坝186号,是最后一任川东道尹柳善的府第,楼前有六级垂带式踏道,露天立有两座水门汀门柱。正立面是走廊,开间宽大气派,有华丽的琉璃窗,一对圆柱悬空而立,护栏上雕刻有蝴蝶纹,还有特殊工艺制作的西式壁炉。民国初年刘湘买下后作为川军21军的办公楼与接待政客的地方,且在这里居住过多年。解放后,这里曾是四川造纸研究所的办公点。
刘湘,国民革命军第21军军长,独占重庆。从1926年至1935年,在重庆大规模进行市政建设,修建成渝、川黔、川湘公路及嘉陵江、朝天门、太平门等沿江码头,扩大城区面积。1929年创办重庆大学,自兼校长。
▷刘湘公馆原貌
▷2009年,片区拆迁中的“孤岛”刘湘公馆
刘湘公馆2008年6月被鉴定为D级危房。所处地块规划为市级重点交通设施和安置房用地。但2009年化龙桥片区拆迁中,刘湘公馆被一夜“强拆”,依然引发了民意沸腾。2012年底,拆除后异地重建的刘湘公馆被改成豪华餐厅,又一度成为舆论焦点。
刘湘公馆曾经引发的沸沸扬扬的争议,激起了从官方到民间对历史文物遗址保护的自省和思考。人们希望更多的历史文物遗址能得到修复保护,少一些“拆真古董建假古董”。
>>>>李根固旧居:重庆防空洞可容46万人
▷李根固旧居
原址修复的李根固旧居,是一楼一底砖木结构独栋小楼,面阔19米,进深13米,通高12米,建筑面积494平方米。进入屋中,地面还是原来的花米石地面。
李根固在“重庆大轰炸”期间任防护团副团长、市防空司令部司令。从1938年8月开始修建重庆大隧道防空工程,贯穿主城区东西南北,全长达3722米。在防空司令部指挥下,以各种方式修建的防空洞,总容量为46.17万人,有效地保护了市民免遭日机荼毒。
从李子坝公园过马路,来到李子坝正街的岔路口,便是三层马路的真正起点。这一段,延续着抗战时期中国和美国联合抗日的故事。
>>>>觉庐:美国驻华大使的住所
▷修复前后的觉庐
位于李子坝正街50—57号、嘉陵新村74号至76号,地处渝中区嘉陵新路与李子坝正街交汇点的这处建筑,便是觉庐。
建筑群建于上世纪30年代,是抗战时美国驻华大使的住所。在修复过程中,外墙采用燕窝泥拉毛,体现了上世纪30年代的建筑技术和建筑风格。
>>>>史迪威将军博物馆:见证中美战时友谊
▷史迪威将军博物馆
过觉卢,短短几步路就是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官邸旧址——重庆史迪威博物馆了。它被列入我国第二批10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史迪威将军博物馆
这里早期是宋子文的行馆。1942年到1944年间,美国陆军中将史迪威将军奉命来到重庆,担任联合盟军中国战区总参谋长、美军中缅印战区总司令,这里便成为史迪威将军的居住兼办公地。后来修复旧居时,还专门请了一些当年跟着史迪威将军居住于此的美国朋友一起回忆,他们对重庆都充满感情。
经过历史的洗涤,如今的史迪威博物馆,成为中美战时友谊的历史见证,也是历史留给中美两国人民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飞虎队展览馆:驼峰航线的不朽传奇
▷飞虎展览馆
与史迪威将军博物馆比邻的,就是著名的飞虎队展览馆。飞虎队,是人们对“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的美称。飞虎队指挥官便是有“飞虎将军”之称陈纳德。
1937年,陈纳德应中国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之约考察中国空军,被蒋介石聘为中国空军高级顾问。1941年,陈纳德在罗斯福政府的支持下,以“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的名义,招募美军退役的飞行员以平民身份参战。1942年,飞虎队并入驻华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
▷陈纳德将军半身塑像
抗战期间,陈纳德指挥的飞虎队书写了以500架飞机的代价,击毁超过2500架日机,击毁和击沉44艘日军军舰和223万吨商船,歼灭6万余日军的传奇。
飞虎队还飞越喜玛拉雅山,在人称“驼峰航线”的艰巨航线上从印度接运战略物资到中国。战争期间,飞虎队共损失563架飞机(其中468架运输机),共有2186名美国援华战士献出了宝贵生命。
陈纳德将军率领的飞虎队保卫了中国大后方的天空,粉碎了日军强度怒江进攻昆明乃至重庆的战略企图,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陈纳德将军还谱写了一曲在战火中与中国战地记者陈香梅喜结良缘的恋歌。
>>>>农工党中央机关旧址:驼峰航线的不朽传奇
▷农工党中央机关旧址陈列馆
紧挨轻轨二号线佛图关站,是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机关旧址陈列馆。它记录了农工党在抗战时期经受血与火考验、坚持为民族独立而斗争的光荣历史。
1938年9月,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即农工党前身)中央机关由武汉迁到这里,是最早在重庆设立的民主党派中央机构。解委会中央机关在这里办公长达7年8个月,周恩来、董必武等曾来此共商国是。
>>>>圆庐:建筑大师造的孙科公馆
▷圆庐
沿三层马路继续上行,在嘉陵新村190号旧楼房的夹缝中,这幢似谷仓又似碉堡的房子,便是2016年11月才列入重庆首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录的孙中山长子、当年国民党政法院院长孙科曾经居住的圆庐。
圆庐诞生于上世纪30年代,是孙科和二夫人蓝妮的爱巢。由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杨廷宝设计建造。它的大圆屋顶有如伞盖,同圆心的二层楼墙上开窗,内设舞池,自然光线穿透顶层小楼直射底楼。精心处理过的管柱连接顶层,用于除湿通风,保持舞池空气清新。圆形舞池四周分隔为扇形小屋,用于跳舞换衣服专用,十分考究。
▷圆庐平面图
这里曾重庆上流社会的社交胜地,是国共谈判的一个斡旋场所。1942年的秋天,周恩来曾与国民党代表在这里共商国是;孙科与孔祥熙、陈立夫等人在这里发起成立中华交响乐团,一度活跃了陪都的文化生活。
1945年9月,为庆祝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欢迎来重庆谈判的毛泽东,孙科在这里主持了有宋庆龄、冯玉祥、陈诚、张治中等人出席盛大的鸡尾酒会……
▷孙科与蓝妮
解放后,圆庐先后作了印染厂幼儿园、职工宿舍,又被房管所出租给形形色色的人。当年的舞池变成了公共厨房,开放的露台变成防盗的铁栏杆……建筑依然是那栋建筑,故事不再是莺歌燕舞的故事。
从李子坝,上到三层马路的终点,便是鹅岭正街1号的印制二厂文创产业园。这里,曾经是民国中央银行的印钞厂,也曾是重庆彩印中心和西南印刷工业彩印巨头印制二厂的厂房。这些有着77年历史的老厂房,如今涅槃重生为情调满满的文创公园。
>>>>印制二厂:民国印钞厂变身文艺新地标
▷始于1940年的“二厂”故事
印制二厂的历史可追溯到1941年2月1日在重庆成立的中央印制厂。中印厂是民国中央银行直属单位,专印钞券、税票、邮票等有价证券和政府文件。民国货币史上臭名昭著的金圆券,大多是由这里印刷。
后来的印制二厂,曾是重庆的彩印中心和西南印刷工业的彩印巨头。1950至1970年代,在重庆,凡是带色的纸片儿,差不多都是他们印的。
2012年,二厂整体搬迁,渝中区决定在二厂原址打造一个文创公园。如今,一些具有文化特色的酒吧、餐饮和艺术工作室正陆续入驻,这里成了渝中区一处新的文化地标。
▷二厂文创公园内景
2013年,来自英国的著名建筑师、艺术家威廉·艾尔索普教授带领aLL Design团队,对印制二厂文创公园进行了一系列的设计创作。
在艾尔索普眼里,二厂是一个“强壮的工厂建筑”,如果因为改造而被拆掉将非常可惜。在艾尔索普团队绘制的大量设计过程图中,写着这样的文字:“尊重老建筑,尊重历史,这是我们的设计宗旨”,“旧城改造,最漂亮的往往很有可能是那些原本就存在于场地上的‘生命’”。
▷连接楼与楼的“船桥”
艾尔索普曾把位于伦敦切尔西地区泰晤士河边的废弃奶制品厂打造成为一个多功能艺术空间——TESTBED1,成为伦敦最知名的时尚与艺术孵化基地。重庆印制二厂的改造被命名为TESTBED2。
艾尔索普说,重庆让他心动,“就像重庆的路,不是笔直的,而是蜿蜒的,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路口会出现什么。”
我们曾在《活动|趁着春光好,带你爬个“不正经”的山!》中提到了三层马路上还隐藏了“茶泡饭”、“乌鱼花”、“周氏山庄”、“江畔寻花·咖啡小筑”等特色美食。美食和风景,伴随那些逝去的抗战岁月里的故事,这就是我们的山城。
▷江畔寻花·咖啡小筑,电影里邓超在这儿喝了杯“思念的滋味”。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