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三生三世”,没什么比“十里化龙桥”更传奇了……
编辑: 文化渝中 | 来源: 文化渝中 | 类型: 文档 | 时间:2017-03-13






小崽儿,
你莫要嚼,
你的妈妈在化龙桥。
好多号?
十八号,
打得你娃呱呱叫。

 

——1970年代童谣



       嘉滨路的化龙桥段,是一年一度的渝中区春季登山比赛的起点。这个古老的地名,现在几乎已经被“重庆天地”这个新地名取代。


       流传于上世纪的那首著名的童谣,也随着老化龙桥片区的拆迁和整体改造,成为仿佛上一世的记忆。


       然而,作为抗战时期的交通要道和红岩精神发源地,作为重庆母城曾经最重要的工业区,化龙桥的故事,是一部三生三世的传奇。

 

]{ERI1`(W%CP]C3(`9452EB.png

▷2014年演变为国际商务区的化龙桥

 

S`V`7~N%BZU($Z7I7S(XXF1.png

▷2004年拆迁改造前的化龙桥



>>>>第一世:龙的传说与水码头



       历史上,化龙桥是与朝天门、磁器口齐名的水码头,是中药材、水果、陶瓷等物资的集散地。


       关于化龙桥的来历,一直有两种说法,而且每种传说还有两个版本。

      

       一种传说清代化龙桥是一条深沟,住着一条恶龙,年年要进献女婴供它受用。后来,有女婴的人都远走他乡,恶龙大怒,限期三天进献不然就咬死所有人。有青年号召大家等死不如拼命,修桥把恶龙压在沟下。于是,人们连夜修桥,两天就修好了,恶龙再没出现,人们就把这桥叫做“化龙桥”。恶龙经点化,隐居之处便名“龙隐路”。


        而《巴县志》上记载,化龙桥常遇水患,传说是因一孽龙作怪,于是修桥以降龙,化龙桥名字由此得来。而且,重庆以龙命名的桥有18个之多,独以化龙桥最出名。

 

YI466Q1IHE%D}MC)692V4SV.png

▷旧时化龙桥


       另一种传说,讲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曾游历到此,见此地风景绝妙便弃舟登岸,经过一桥时突从天上飞落一块虹云,朱棣便隐于云中不见踪迹。随行的老僧感叹,此乃帝王之相也。后来朱棣果然登基,是为明成祖。而化龙桥和与之相连的龙隐路从此在史书上留下名。


       而《重庆地区古小说与民间故事研究》里又提到:传说明朝建文帝与燕王朱棣争夺皇权落败,逃至重庆,隐居于南山建文峰。后来,为逃避锦衣卫追杀,从建文峰沿着化龙桥、小龙坎一带逃到磁器口。逃到化龙桥时,老天显灵将他隐身,让凡人看不到他,故曰“化龙”,后来这里就被称为了“化龙桥”。


 

>>>>第二世:重庆第一座公路大桥与工业兴盛


      

        1932年,化龙桥真实而骄傲的历史开始了。

 

      上世纪30年代初,重庆兴起一股修公路之风,最著名的三条公路,即成渝公路、川黔公路和川湘公路,就在此时建成。而1932年建成的化龙桥,则是成渝公路的交通命脉。它是重庆第一座有传统桥梁风格的现代桥梁,也是重庆第一座城市公路大桥,还曾是重庆第一大桥

 

64P]38VHJ$%Z8~S%0%28$DO.png

▷从江北望过来曾经的化龙桥


       抗日战争时期,东北、华北、华东相继沦陷,国民政府西迁重庆。重庆成为国内物资的运输枢纽。当时进出重庆城主要有两条要道,一条是出通远门经观音岩,另一条就是经过化龙桥。为了运送战争物资,大批工厂、学校、企事业单位迁移到化龙桥。当时最具代表的就是1943年从宜昌迁来的中南橡胶厂。


       抗战时期到建国后,化龙桥聚集起不少大工厂。上世纪60年代,随着“三线建设”的开启,十多万工厂职工和家属从沿海一带随企业迁入重庆。上世纪70、80年代,化龙桥一带聚集了各种企业200多家、近5万人,沿嘉陵路两边密布着微电机厂、电气厂、朝阳厂、特种电机厂、铸机厂、阀门厂等企业。各种各样的解放牌汽车来来往往运输货物。化龙桥成为重庆母城之中最重要的工业区。

 

{~YG}`[XJF6}_$BXIEMB`01.png

▷化龙桥曾经的工厂

 

@}GOWX_CYJ}O0_NY[]K}L8D.png

▷弹簧厂就在这条路边

 

       上世纪50年代,在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加快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的进程中,化龙桥地区的工厂在公私合营改造中全部成为国有企业,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和主要支出渠道。国有企业基本上没有自己的利润追求,成为事实上的“国家工厂”。

 

_WQ14FAL0VOZRNZYT(DDX}G.png

▷化龙桥曾经的热闹


       上世纪80年代,化龙桥工业总产值有数亿元,达到鼎盛。1980年时,整个渝中区的工业产值才8432万元。这些工厂大都自办有子弟小学、托儿所,朝阳厂还有电影院。


       国有企业与生俱来的物质和地位上的优越性,让化龙桥一度成为最让重庆人羡慕、姑娘们最希望嫁入的区域。当年还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小妹小妹你快些长,长大嫁给弹簧厂,三天一只鸡,两天一个膀……"


$AJ2H{N8$PAADH7}JINO2XN.png

▷当年化龙桥西桥头通往红岩电影院的路


       上世纪90年代末,在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潮中,化龙桥老工业区疲态渐显,大批国有企业倒闭让这片老工业区渐渐衰败,化龙桥被称为“下岗职工一条街”、“破产企业一条街”,成为渝中老城最为衰败的地区之一。


       在2005年片区进行整体改造前,这里居住了1.2万多户家庭,绝大部分是下岗企业职工。从2004年起,化龙桥地区开始进行大面积拆迁,2005年开始了整体改造。化龙桥工业的辉煌和衰败,都被一起沉入了历史。

 

FEQN~)K1QVI5RIITTY68~OL.png

▷2005年8月14日,化龙桥整体改造工程全面启动  

 

 

>>>> 第三世:重庆天地的蝶变与新生


       十余年改造重建,化龙桥又一次蝶变。


       今天的化龙桥,已是一副全新的面孔,让曾经的老化龙桥人已难以辨认。这里成了全新的城市地标、新的国际化时尚中心——重庆天地。


WD_`OTM2~GSPPT5~_B6GQF4.png

▷重庆天地已成为重庆新的国际时尚中心


       作为重庆新兴的国际商务区,这里已经吸引了154家知名企业落户,有十余个国家、超过300名外籍人士在此居住,成为重庆最大的国际人士聚集地,可以说是重庆最具国际范儿的地方,连小区保安都会说英文。


C}%5$S~MR4_MTL7({YUMW5F.png

▷现代化的商务办公区吸引了众多知名企业

 

 

8M{PE2(OB]@@3P`9RXG0XLW.png

 

 

>>>>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红岩精神发源地


 
       化龙桥不仅承载着老重庆的工业记忆,也是红岩精神发源地。化龙桥辖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岩革命纪念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红岩公墓"、虎头岩《新华日报》等。


       红岩革命纪念馆,是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生活、战斗在这一块热土上。
 

SZE4Y{B014LZI_{(@{YRPPA.png

▷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

 

(E8NQX{3W(2FR%E47HN9ZM7.png

▷曾经的化龙桥老成渝铁路桥下就是《新华日报》总馆旧址

 

       《新华日报》总馆旧址,位于渝中区化龙桥虎头岩村86号。当年,为躲避日军轰炸,这里挖了一个防空洞。刊有周恩来“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题词的《新华日报》,就是在这个防空洞印刷的。

 

 

>>>>画家村:中国当代版画发源地


 
       美术界曾有这样的说法:中国当代版画艺术最高成就在四川,而四川版画的发源地则在重庆化龙桥。

      

       半世纪以来,数十位经历不同、艺术风格各异的老、中、青画家,在此潜心艺术实践,创作了不少优秀的精品力作。

_~]4Y%_08@IORD%~69~9}{4.png

▷画家村大院


       画家村的前身是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在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这里聚集着十七位知名的画家,包括李少言、牛文、林军、谭学楷、李焕民、吴凡、宋广训、马振声、朱理存、徐匡、吴强年、达瓦、阿鸽、安琳、付文淑、黄德珍、黄玄之等。画家村见证了他们的创作生涯与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的诞生。


       2005年,随着嘉华大桥的修建,在画家村住了51岁的版画家安琳也搬离了面临拆迁的画家村。

%)@664UXXSQH%`YL8LSNU_8.png

▷画家村画廊内部

 

E(GLO`HLG}RVDQM%O(Q`[EN.png

 

版画家安琳:


        隨着修建重庆嘉华大桥工地上隆隆的轰鸣声,离别拆迁化龙桥地区的日子越来越近。我不得不清理衣物、家具、书画…,准备搬离这个居住了51年的地方——重庆画家之村。


       ……当大家获知画家村要拆迁,化龙桥要改建,彼此都情不自禁地在2004年秋天相聚在一起,合影聚餐,互道珍重……院中的树木郁郁葱葱,地上的花木欣欣向荣,阳光仍将从地平线上升起,世界多美好!


       …… 别了,静静的嘉陵江,合抱的大榕树,那江中的渔船和悠扬的轮船汽笛声……再见吧!需改建的化龙桥,别了!我美丽的画家村!
      

       (2005.06.20.写于临别画家村之际) 


诗人、作家李海洲:


       季节的风在这里打着盹儿地随意散步,桥下的江水安然流过,桥上的交易在争论中短斤少两,而一代人的青春,就飘在江面上……


       80年代的记忆里,化龙桥总是与汽车和洪水有关。桥的不远处,是番号为省属23队的货运站,在夏天的蝉声里排列着鲜亮的解放牌或山城牌汽车。


       我总是会和我的警察父亲来这里搭乘便车,那车风一般刮出来,冲往广阔的路面,在我的记忆里越来越快、越来越远……夏天的时候,洪水如期而来,但人们更多的是兴奋,那洪水漫过桥面,漫过一些民居,人们会在洪水里支上竹椅或小楠竹做的凉棍,自由而放心地躺在星空下。


       我总是企图用脸盆兜住鱼虾,但直到洪水退出化龙桥,一直退到记忆深处,小伙伴们的脸盆里也只有漂流至今的江水。
 

       (原文刊载于2014年《红岩春秋》“城市记忆”栏目)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D)`1]@`JRF)Y(8@K1CU_YZ6.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