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 木心《从前慢》
2017年伊始,紧随《中国诗词大会》,董卿主持的《朗读者》火了。与此同时,一档以明星读历史名人书信、自带文艺气质的综艺节目《见字如面》,也安安静静地火了。
▷归亚蕾在《见字如面》读蔡琴在前夫杨德昌死后的一封公开信,让人潸然泪下。
▷濮存昕在《朗读者》中读老舍先生的《宗月大师》,自述曾是残疾孩子。
《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三档文艺节目的走红,让我们看到在肤浅的综艺娱乐、喧闹的明星秀之后,一种有质感、有内涵、锤击内心的人文精神的回归。
正如董卿说“诗词大会”的意义,不在于你能背一百首或者一千首诗,而在于是否让你用诗意的眼光重新去审视周边。
《见字如面》,也不是让我们放弃信息化时代的便捷,去那些看似美好的回忆里逃避,而是让我们在与过去的见面中,让自己在浮躁、快速的生活节奏中静下来,去品味生活的美好。
电视里,艺术家们用声音带我们体会书信中字里行间的深情。其实,在重庆,在我们身边,也有一些书信,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读懂一个人的内心,瞥见一个时代。
>>>> 三峡博物馆展出鲁迅情书
他成“小白象”,称她“小刺猬”
▷鲁迅先生给许广平的信 一级文物
“小刺猬:此刻是二十三日之夜十点半,我独自坐在靠壁的桌前,这旁边,先前是小刺猬常常坐着的,而她此刻却在上海,我只好来写信算谈天了……”
大文豪成了“小白象”,亲昵地唤她作“小刺猬”——“鲁迅的艺术世界-北京鲁迅博物馆馆藏文物展”正在三峡博物馆开展,其中展出的鲁迅先生写给许广平的信,真是让人惊艳:先生亲自挑选的精美彩绘信笺,“融冶隶篆于一炉”的书法功力,深情缱绻的纸短情长!
在这里,鲁迅不再是过去中学课本里那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文学斗士,也不再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那个愤怒文人。
▷展厅里鲁迅先生这张照片上的背心,是1926年冬天许广平亲手织成寄给他的。先生收到后,穿着背心去照相馆拍了照。这张照片也成了许广平最珍爱的一张。
在鲁迅先生和许广平的书信中,他称她“小鬼”、“乖姑”、“HM(害马)”(因许广平在参加女师大运动时被人指责为害群之马,鲁迅觉得有趣,她也欣然接受),“小刺猬”则是对许广平“性急”“锐气”性格的爱称。
许广平称鲁迅“小白象”,则是因为林语堂曾说鲁迅是“一头令人担忧的白象”,指鲁迅如白象般独特、另类,对于执政当局来说却又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展出的鲁迅先生赠冈本繁(“自题小像”) 诗 一级文物
放慢脚步,缓缓徜徉,从展出的89幅藏品(其中一级文物26件)中,大家可以领略到鲁迅先生少为人知的作为美术家、版画倡导者和金石拓片收藏者、书法家的一面,看到一个时尚、浪漫、柔软的鲁迅先生。
▷鲁迅设计的《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广告
一级文物
▷鲁迅先生设计的封面
展览将持续至4月9日,市民可前往三峡博物馆3楼临时展厅
免费参观
>>>>《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名人手迹》
私密信札还原真实的大后方生活
▷《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名人手迹》2015年出版,定价780元
《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名人手迹》,汇集了重庆市档案馆馆藏数十万卷档案资料的精华,是抗战时期名人手迹的第一次集体公开亮相,其中包括不少私密信札。它们还原了最真实的抗战大后方生活。
书中有一封1945年10月茅以升给时任重庆市政府秘书长杨绰阉写的一封信,信笺上有“中国桥梁公司”字样。
茅以升当时被委以重任计划在炮台街修一条索道清运垃圾。炮台街,即是如今的沧白路,嘉陵江索道楼所在地。茅以升在信中讲述了卫生、工务两局到炮台街勘测情况,附有计划说明书、示意图设计。信中还写明当时修索道需要的工程经费为33万元。为了节省开支,茅以升还积极想办法:“钢索一项,桥梁公司存有些钢料,当可暂借应用。”
▷沧白路嘉陵江索道,是中国第一条城市跨江客运索道、中国第一条自行研制的大型双线往复式过江载人索道。全长740米,车厢最大容量46人。2011年3月1日停运,2014年2月索道南站房、索道设施设备基本拆除、拆卸完毕。
同一时期,还有一件大事,便是茅以升主持设计的望龙门缆车,于1945年4月竣工,当年5月16日通车运行。炮台街索道应该在望龙门缆车之后。但是,由于战时环境、财力等原因,炮台街修索道一事未能实施,直到上世纪80年代,相同位置才有了一条过江索道。
▷茅以升主持修建的望龙门缆车,全长178米,上下高差46.9米。1945年5月16日通车,当时票价下行1分钱、上行2分钱,载客量50人/每车。1970年前后,每天可装载达1万人次,买票的人有时排成100多米长的队伍,推搡插队的人甚至几次把工作人员挤下了河。
▷1993年,望龙门缆车被拆除。
在这本书里,还有1940年8月22日孔祥熙为迅速救济“重庆大轰炸”的灾民,给时任重庆市市长吴国桢的信,提出拨款10万元买芦席,给受灾最严重的贫民先搭临时房舍;还有陶行知为育才学校、郭沫若为“孩子剧团”公演,致信“金融大亨”康心如寻求资助的信函。
全书共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四大板块208位、400余幅名人题词和信札。这些书信的字里行间,流淌着浓浓的爱国热情、英雄气概与平民情怀。这些手迹,也是难得的书法精品,是研究书法史的重要参考资料,让读者在享受美的同时,震撼于传统文化浸润下中国精英阶层的文化素养,给后来者不尽的启迪和遐思。
>>>>《红岩》原型人物的遗信
向妻致歉:让你苦痛那么久
▷许晓轩烈士的遗信 一级文物
“七年是很长的一段时间,那么你受苦的时间也很长了。我实在对你不起,让你苦痛了这样久,而就是现在,我还是没有办法来安慰你,除掉说我还活着之外,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不是想不出话说,而是无法说出实在可靠,可以兑现的话来安慰你啊。……”
在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里,珍藏着许晓轩烈士1947年关押在重庆白公馆看守所时写给妻子姜绮华的一封信。
许晓轩是《红岩》中许云峰、齐晓轩等人物的原型。他和妻子都是江苏人,随工厂内迁重庆,曾任中共川东特委青委宣传部长、重庆新市区区委书记。1940年因叛徒出卖被捕,彼时结婚仅6年,女儿出生刚8个月。许晓轩在1949年11.27大屠杀中牺牲,距离重庆解放仅仅只有3天!
1965年,姜绮华将这封没有豪言、满纸温情的遗信捐赠给了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
在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我们还可以见到大量革命志士书信手迹。其中,周恩来慰问、勉励《新华日报》年轻记者的信,也十分动人。
每一封信
都会打开一个
栩栩如生的历史片段
或生活场景
让我们在手写书信传统
已悄然逝去的今天
在一些安静的时刻
重温那些书信里的
时光和记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