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酒宴摆置在聚义厅上,我与同众贤弟叙一叙衷肠……众贤弟且免送在这山岗瞭望!闯龙潭入虎穴某去走一场。”
第一次亲眼欣赏,什么叫“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孩子们掌声雷动。从来没有想到,传统戏剧的演绎形式这么生动,传统戏剧的魅力逐渐被小朋友了解。这就是渝中“传统戏曲进校园活动”的现场
传统戏曲进校园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广大青少年审美素养,渝中区文化委在辖区中小学启动了“传统戏曲进校园”系列活动。以政府采购的形式购买了公共文化产品,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
“非遗展演进广场,服务进社区,传承进校园”,川剧和京剧,都是我们的非遗项目,作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中小学是重要基地,也是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区域。中小学的孩子们,是传承我们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渝中区文化委要做的,就是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引导激发孩子的美学价值观。
渝中区文化委与重庆市京剧团、重庆市川剧院合作,针对小朋友的特点,对剧目进行了选择。首先是选择传统经典剧目,同时考虑到孩子的特点,“演”“讲”结合,演出前,主持人对形式、特色以及戏剧知识做讲解,引导孩子更好的欣赏传统戏剧;其次,选择了适合孩子的戏目,“文”“武”结合,场面生动,孩子看起来更有兴趣,同时控制演出时间基本在90分钟以内。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普及戏曲艺术教育。在渝中区文化委的积极筹措下,目前,已有12场京剧表演走进了校园,2场面向中小学生的川剧演出。让我们一起来看活动的精彩片段。
传统戏曲进校园
渝中的学生走进重庆市川剧博物馆参观,也走近独具特色的传统戏曲文化。孩子们一走进博物馆,便被馆内陈列的川剧戏服、面具等吸引,跟随讲解员的讲解,共同了解和追寻川剧的历史。
“川剧源远流长,继承了宋元杂剧、明清传奇和巴蜀文化的丰厚传统。”讲解员为学生们讲解巴渝歌舞、杂技曲艺对产生川剧的影响,以及川剧在历史上形成的各种流派、川剧的历史渊源。
民生路小学的100名学生及,前往金汤街川剧小剧场,观看具有巴渝地域特色的川剧演出。演出中,胡琴《李陵碑》、高腔《范生赠银》等四个曲目,给学生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范生赠银》以其诙谐幽默的表演方式,最受小学生喜爱。演员们精彩的空翻、打斗等动作,博得观众阵阵叫好。
重庆三十中“戏曲进校园”活动中,不仅让孩子们受到了仁、孝、忠等文化的薰陶,也让全校师生充分领略了川剧这一本土文化的魅力。一句句通俗浅显的对白,一声声铿锵高昂、韵味悠长的川剧唱腔,让在场的师生赞不绝口,赢得一片喝彩。
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走进渝中区马家堡小学,为两千余名师生作题为:“弘扬古典文化,品读西游精神”的主题讲演。讲述古典文化经典《西游记》中的人生智慧和生活哲理,分享自己的“取经”之旅和追梦之路。
枣子岚垭小学主题校会上,孩子们传唱着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让学生学习有关戏曲方面的知识,品味戏曲魅力,并组织学生走访川剧艺人,让青少年自觉地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
精一民族小学打造川剧脸谱墙,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生、旦、丑丰富的戏曲文化,感受红、黄、蓝、白、黑带给孩子们的色彩冲击,还邀请川剧团变脸大师,到学校为学生展演“变脸”绝活,使青少年在这场文化盛宴中快乐成长。
大坪小学的学生们还办了有关京剧的小报,在办小报的过程中,大家了解了中国戏曲的其它类别,发现了有趣的京剧脸谱和人物性格的关系,知道了京剧角色的分类和服装的不同,学习了京剧的悠久历史。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
渝中区文化委还结合校园非遗传承基地的建设,把戏曲音响制品发到学校,请学校根据合适的时间,对小朋友进行艺术的普及。普及教育、美育传播、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几个方面同时开展,使孩子们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熏陶和感染。
国粹经典与少年同行
戏剧是我们传统文化的表演形式,文化遗产的传承要从娃娃抓起,艺术的普及和文化的保护也要从娃娃抓起。2017年,“戏曲进校园”活动还将力度加大面推开,同时,将兴趣的培养变成艺术普及的一个项目,渝中区文化委正积极协商,一面将专业院团的讲座引进校园,一面选择合适的点建立娃娃剧团。
只有文化和历史活着,一个国家才活着。重庆渝中通过撒播文化传承的种子,推动中小学师生学唱、会唱、爱唱传统戏曲,打造传统戏曲特色教育品牌,激发青少年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熟悉地方戏曲、弘扬传统艺术、传承特色文化、提高审美修养。播一粒文化的种子在孩子心田,假以时日,终会萌芽、拔节、叶盛、花开!
更多精彩活动,
欢迎关注“文化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