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写满墙,石板度沧桑。小巷虽无语,却知心暖凉。”
最近,因为山城巷的最后拆迁,对这条百年老巷的追忆与怀念,又浓重起来。
▲原重庆山城巷仁爱堂 (图片来自《重庆近现代建筑》欧阳桦)
山城巷,这条悠长、幽深、顺山势攀升的百年老巷,从南纪门到领事巷,一路呈现着与近在咫尺的解放碑CBD的摩登截然不同的沧桑。
▲这里有100多年历史的天主教教堂仁爱堂
仁爱堂由法国设计师主持设计,1900年动工修建,1902年建成使用,总面积8000余平方米。1944年改名“陪都中医院”,即重庆市第一中医院的前身。
▲这里有陪都时期典型上海石库门建筑特色的厚庐。
厚庐是抗战时期四川军阀刘湘下属兰文彬师长的官邸。兰文彬抗战时在这附近开了一个工读学校,收养了很多战争留下来的孤儿,教他们简单谋生手段,让他们可以养活自己,并且不误学习。这个学校一直办到抗战胜利。
▲这里有修建在重庆九开八闭老城门之一金汤门明城墙外绝壁上的山城第三步道的栈道
▲这里有清代所建长乐永康石朝门
▲这里有清乾隆年间创办的慈善机构体心堂。体心堂给养孤老、收养遗弃婴孩和无力自养的残疾男女,兼办济米、施药、施棺木以及临时赈灾。
▲体心堂42号,旧建筑改成的民居。拱形大门,一楼一底砖木结构,屋顶为硬山式小青瓦铺面。建筑内有很多精美灰塑、雕花门窗,是典型的南方传统民居院落。
山城巷,吸引着不少人来这里寻找残留着的老重庆的味道。
如今的拆迁,又让很多人忧心,担心这条沉淀了重庆一个多世纪历史的街巷变成又一个磁器口,忧心商业化的吵嚷和嘈杂,把这里也传染上义乌小商品街的气息……
未来的山城巷,会是怎样的模样?
在2015年审批通过的《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山城巷被列入了传统28个传统风貌区之一。随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进驻山城巷进行了调研。让我们看看规划专家们在山城巷的保护与开发中,做了怎样的探索和思考。
专家们对山城巷的价值做了这样的评价:
一,山城巷是一个延续至今的古老居住街区。明清时期是军事将领的居住区;开埠时期是重庆的领事馆区域;抗战时期是抗日将领居住区。
二,山城巷保留了如今很少见的重庆最传统居住区的生活样本,规划片区拥有层层叠高的地形态势,也可以看到云街平巷的街巷格局,是典型的山城空间。
三,基于以上两点,作为重庆母城文化的生活样本,山城巷具有重庆城市生活变迁的展示和研究价值。此外,山城巷还具有非常有特色的一线江景资源。所以,无论从文化保护传承,还是从商业旅游市场的角度,保护并开发山城巷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山城巷曾经的居民。(网络图片)
和文艺的怀旧不同,专家们的摸底调查细致、客观、冷静、理性。在文艺眼光里充满老重庆味道的原住民生活,却有着现实的困境:坡上建筑中,60%左右的户均居住面积在25㎡以内,一家三口、四口挤在一间房中生活,不少住户甚至没有厨房和卫生间……和大多老城一样,山城巷的原住民中80%以上超过40岁,很少有20、30岁的年轻人在这里居住。正如那首被很多人引用的诗句:“此地曾为富者居,沧桑巨变旧房孤。墙残瓦破皆成史,老干新枝待复苏”。
百年沧桑的山城巷,需要在保护中获得新生。
但摆在建设者们面前的困难重重:房屋产权关系复杂,山城巷上下区域接近70米的高差,全是步行的巷道和台阶,无法通行任何机动车……综合种种因素,专家们从规划、文化、民生等各种角度,对山城巷做出了这样的功能定位:民宿或者精品酒店将是山城巷未来较好的业态思路。专家们提出通过梳理整合出12个院落,形成12个民宿或者12个酒店,再通过步道将民宿与周边文旅景点结合起来。目前,尽管有关山城巷的具体建设方案还没有出台,但我们可以明确的是,厚庐、仁爱堂、体心堂42号民居等历史文化建筑会得到修缮和保护,这里将以民宿、休闲慢吧和生活配套为主,发挥闹中取静的私密化服务功能,并凭借独特的街巷格局和江景资源,满足市民休闲、摄影、健身的需求。
▲山城巷山城步道望见的一线江景
围绕山城巷的拆与建,一段启发于余秋雨散文《废墟》的感悟,让我们生出对历史、现实与未来更深的思考:“遗址是古代派往现代的使节,老街是一个磁场,一极古代,一极现代,心灵的罗盘在这里感应强烈。历史文化街区将是一个将老重庆的传统与新重庆的现代粘合得天衣无缝的地方。我们在老街上重建,在遗址中修缮,需要小心翼翼地清理,不露痕迹地加固,再苦心经营,让它既保持原貌又便于使用,全部劳作的终点,是使街区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活化历史,一个人人都愿意凭吊的历史,这才是我们肩上的责任。”
更多精彩活动,
欢迎关注“文化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