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展社区家庭助残志愿服务。以社区为依托,以有专业技能的社区居民、社区工作人员、低龄老年人为主体,依托辖区内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等社会资源,广泛开展康复医疗、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维权咨询、居家照料、心理辅导等志愿服务,开展残疾人社会保障信息及需求调查。帮助残疾人办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二代残疾人证、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的申请、申领等相关手续;帮助符合条件的困难残疾人家庭,尤其是重度残疾人、一户多残、老残一体家庭办理低保、临时救助、生活补助、护理补贴的申请和落实手续。组织残疾人力所能及地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让更多的残疾人在得到志愿帮扶的同时加入志愿服务行列。 2、开展康复医疗助残志愿服务。医疗专业技术人员义务开展送医送药送辅助器具进社区、进家庭活动,为残疾人提供方便快捷的康复医疗服务。心理疏导志愿者为残疾人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服务,预防心理疾患的发生。医疗卫生志愿者为残疾人尤其是截瘫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等残疾人提供卫生、护理常识咨询志愿服务,以及义务健康体检和常见病诊治。 3、开展支教就学助残志愿服务。广泛开展“手拉手红领巾志愿助残”活动,积极推动志愿助残精神进校园、进课堂,培养广大青少年的志愿助残意识。大中学校学生志愿者与困难家庭的残疾孩子或残疾人家庭子女结对子,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开展义务家教活动,提供学习辅导。开展“扶残助学·送教上门”志愿服务,针对不能到学校接受正常教育的适龄重度残疾儿童、脑瘫儿童、多重残疾儿童,以及残疾人家庭的辍学或在读子女,组织教师和高校学生志愿者上门进行教育辅导。结合“阳光助学计划”,开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志愿服务。针对半文盲青壮年残疾人的志愿扫盲活动,提高他们的识读能力和文化水平。开展手语学习和培训志愿活动,为有需求的聋人朋友提供手语志愿服务。 4、开展就业培训助残志愿服务。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为残疾人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残疾人职业技能水平和社会竞争能力。志愿者开展企业用工需求调查和残疾人就业需求调查,收集人力资源市场信息,为残疾人就业提供政策咨询、信息引导等服务,为自主创业的残疾人提供信息搜集、手续办理等服务。志愿者开展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条例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宣传。 5、开展扶贫开发助残志愿服务。与贫困残疾人结对子,通过“一帮一”、“多帮一”等形式,帮助残疾人脱贫致富。大力开展种养殖实用技能培训志愿服务,鼓励种养殖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农村残疾人发展种植养殖业。结合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等活动,动员青年志愿者参与助残志愿服务,积极为残疾人排忧解难。 6、开展文化体育助残志愿服务。志愿者帮助盲人到盲文图书馆、阅览室等场所读书看报、借阅图书,开展“陪盲人看电影”活动。结合“残疾人文化进社区”项目,开展为残疾人“送歌声、送图书、送知识、送欢乐、送爱心”志愿服务。文艺院团演职人员、退休人员、艺术院校(系)师生,深入城乡社区和残疾人较为集中的服务(福利)场所,依托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助残志愿服务。积极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志愿服务活动,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为残疾人提供健身指导咨询志愿服务。 7、开展权益维护助残志愿服务。法律工作者、法律院校师生,义务宣传普及涉残法律知识,为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咨询、代书、调解、代理、辩护等法律服务,增强残疾人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和依法维权的能力。开展“残疾人出行和信息无障碍”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志愿者宣传普及无障碍知识,劝导阻碍和破坏无障碍设施的行为,帮助残疾人搭乘公共交通工具,营造残疾人安全出行的无障碍环境